人民利益大于天——“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评论②

2019-07-09  来源:安徽日报

人民利益大于天——“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评论②

“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明确要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有的地方在脱贫攻坚、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其根源是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弱化,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没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不听群众呼声、不顾群众利益、不密切联系群众,就无法精准把握矛盾和发展的关键,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无法带领人民群众一道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和群众关系就密切,党的事业和社会发展才会顺利。人民利益大于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

风雨同舟,与民同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起点。伟大成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队伍里蕴藏着创造历史的实践伟力。追忆往昔,从土地革命时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南泥湾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正是因为我们党不为自身私利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才会被历史所选择,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也正是有人民这一最深厚、最强大、最坚决的力量支持,党员干部才能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手的山芋,击水中流,创造历史性伟大成就。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坚实基石。新时代,更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

顺应民心,执政为民。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正是由于推进工作时没有尊重群众意愿与需求,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贯彻,使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侵蚀,这是对党的事业、地区发展和群众利益的不负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我们党的全部奋斗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回答好“如何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时代命题,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人民高兴我高兴、人民幸福我光荣,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把这种价值追求深深镌刻在心中,就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为民执政的能力与水平。

鼓励创新,尊重人民。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人民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决定力量,也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身处生产和生活第一线,对面临的问题、矛盾有切身感受,对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有明确判断。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依据的。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允许和鼓励基层探索,才能充分发挥人民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层次体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广泛性和高质量,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整体协调,把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使各种改革措施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人民期待过上好日子,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增强信心、勠力同心,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