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法治之力 筑发展之基

2019-12-19  来源:安徽长安网

岁末将至,好消息从北京传来:日前,全国普法办通报表扬了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和个人,宣城市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实至名归。自“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普法工作摆上重要战略计划,列入中心工作任务,做到与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同步思考、同步筹划、同步落实、同步督导。

来自市司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宣城市共创建国家级法治先进县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法治先进县2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3个,省级“法律六进”示范点1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

近年来,宣城市先后荣获“五五”“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市、全国首批法治创建先进城市、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城市、全省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加强统筹协调 构建新格局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部署。结合宣城市普法工作实际,2016年,市人大常委会做出“七五”普法决议,市委市政府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召开全市“七五”普法启动大会。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相继制订“七五”普法规划,全力推动“七五”普法工作落地生根。

强化组织,硬化管理考核。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发布年度要点、分解目标任务、召开专题会议等方式,全面部署年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市委市政府严格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宣传教育重点难点工作。宣城市创新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述法“四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全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跨越。

协同共进,全力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发布《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将百余部法律法规作为常态化普法指标,明确到45个重点部门,着力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的主体责任,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发挥立法监督、参政议政作用,采取审议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全面压实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结合工作职能,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加大投入,强化工作保障。自“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宣城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强化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将法治宣传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法治文化经费纳入文化建设项目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

瞄准重点对象 谋划新思路

强化“关键少数”学法用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实现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重大决策专题学法、党校法律知识培训等制度常态化。连续5年组织“阳历年开年学法、农历年开年考法”的“机关集中学法月”主题活动,通过领导干部领学、专家学者导学、微信平时练习、网络集中考试等形式,有效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强化“关键时期”学法用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副校长配备工作的意见》《宣城市法治副校长管理考核试行办法》,实施法治副校长“标配工程”,全市315所大中小学校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辅导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启动青少年光影普法工程,结合“法德携手校园行”、“开学第一课”、“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组建高校普法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高校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大学生法治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

强化“绝大多数”学法用法。探索建立“德法共建”机制,围绕“美好生活·与法同行”主题,启动“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全市共组织法治家庭事迹巡回宣讲60场,开展“以案释法”微宣讲460场,律师“一对一”帮扶2106人次,开展“送法进企业”5068次,法治问卷调查14.8万人次,发放法治家庭教育读本21.4万份,发放金农法治家庭贷51万元,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受信、社会评选、群众受益”,有效推动法治宣传从“传播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观念”转变。

服务中心工作 激活新动能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宣传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托各级工会、劳动监察部门设立市县乡村四级覆盖的职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991个。深入推进“律师为企业免费法律体检”、“百名仲裁员服务千家企业”等主题活动。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基本实现群众法律需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力推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出台《宣城市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完成改革任务为基本目标,以取得实效为价值追求,以创造宣城经验为努力方向,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全国首批公益诉讼试点任务。2018年,宣城市在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向河道治理、森林保护等领域延伸,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益诉讼宣城模式。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全国11个省级检察院到宣城市观摩公益诉讼庭审。

创新“互联网+普法”工作模式。从多层面入手,推动“传统媒体+普法”“新兴媒体+普法”紧密融合。精心打造“法在身边”“法治园地”“司法提示录”等法治栏目,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微信法律服务群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法治信息、解读政策法规,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普法格局。

强化文化引领 培育新品牌

用“龙头”引领法治文化发展。推动法治文化符号化方面,设计法治动漫形象,创作《扬子普法记》系列法治动漫15部,开发“扬子”系列法治宣传品20余种,结合皖南花鼓戏、徽剧、皖南剪纸、皮影戏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讲述地方法治故事,演绎部门法律法规。推动法治文化特色化方面,通过民间“法治寻宝”活动,挖掘整理地方法治名人、法治典故、法治警言等法治渊源,组织华东政法大学、合工大文法学院师生开展地域法治文化调研。推动法治文化品牌化方面,每年组织开展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广泛征集优秀法治故事、漫画、摄影、微视频等,并编印“宣城市法治文化系列丛书”。

用“典型”传递法治文化能量。先后培育出葛彬、俞德忠、李海宝等法治文化先进典型。其中,葛彬老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当选安徽首届“十大法治人物”,俞德忠老人被评为2017安徽司法行政十大年度榜样人物,李海宝创作的法治文化作品及撰写的法治文化理论文章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评选中获奖,他们先后受到《法制日报》《安徽法制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宣传报道,为地方法治文化建设传递正能量。

用“阵地”巩固法治文化效应。出台《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命名办法》,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园、广场、街道、长廊、景区。结合敬亭山“执法如山”、宛陵湖“行法若水”、昭亭路“守法如行”,建设“一山一湖一街”法治文化示范工程,积极谋划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3个,市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0个,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4个,农村法治文化公园(广场)177个,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的法治素养。(翟永俊)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