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用案例解读回应群众期待

2020-02-04  来源:法制日报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一年来,受理各类案件13.4万件,同比上升11%,17项工作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115个集体和个人获省部级以上表彰,23个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


1月14日,在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薛江武代表安徽省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代表们审议时认为,报告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案例解读,工作亮点纷呈,主动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扫黑除恶精准定性


安徽检察机关从重从严惩治黑恶势力犯罪,集中优势兵力,实行一体化办案,并制定提前介入指导意见,坚持快捕快诉。2019年,全省检察机关共批捕涉黑涉恶犯罪3534人,起诉5254人;分11批次挂牌督办42起重大黑恶势力犯罪案件。


“我对报告中提出‘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特别赞许,印象深刻。”王胜代表说,这展现了检察机关的作为和担当。


报告指出,全省检察机关坚持“铁案”标准,涉黑和重大涉恶案件由省检察院统一把关,涉恶案件由市检察院统一把关。三级检察长带头办理大要案203件,省检察院领导包案督办蚌埠“刘氏兄弟”等11起重大复杂案件,一批长期危害地方、欺压百姓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受到依法严惩。


在办案过程中,全省检察机关既强调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又强调依法监督、精准定性,监督侦查机关立案47件;侦查机关移送涉黑涉恶犯罪的,检察机关未认定187件;未以涉黑涉恶犯罪移送的,检察机关起诉时认定100件。同时结合办案查找行业、领域等方面监管漏洞和深层次问题,专项斗争以来,三级检察院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563份,收到反馈意见523份。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希望我省检察机关能够攻坚克难,一方面加大办案力度,提升办案质效,一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打造过硬检察队伍,推动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翟俊代表建议。


公益诉讼稳健发展


作为全国13个公益诉讼试点省份之一,安徽检察机关曾提起全国第一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全国第一例同时针对两个行政机关的行政公益诉讼等四个“全国第一例”,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近年来,我省环境污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这其中与我省检察机关辛勤付出分不开。”张文艳代表认为,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2019年,全省检察机关着力打造“公益诉讼新样板”,在生态环保、食药安全、国有财产、土地出让、英烈权益保障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报告指出,安徽公益诉讼稳健发展,聚焦群众关注、社会热点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攻坚,把诉前程序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用最少的司法投入争取最好的社会效果,并扎实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活动,对经过诉前程序发出检察建议,整改不落实的,以提起公益诉讼方式推动问题解决,做好整改落实的“后半篇文章”。去年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4093件;办理诉前程序3745件;提起公益诉讼418件,同比上升57.74%,位列全国第二。


还有代表注意到,去年检察机关已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公共利益易受侵害领域,探索开展法定领域之外的公益诉讼,建议进一步做好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挖掘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拓展公益诉讼案件的外延,助力生态安徽建设。


未检品牌广受好评


在安徽芜湖,活跃着一支“芜未花开”法治宣讲队伍。这支队伍成员由18名当地女检察官组成,她们走进偏远学校、留守儿童集中学校,送去优质的法治课,如今已覆盖未成年学生两万余人。


“我感觉检察机关开展的法治进校园活动非常有意义,让法治精神像种子一样深种在孩子们心中,让校园环境更加安全。”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孙明霞感受颇深。


报告指出,安徽省检察机关把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作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一号工程”,与教育厅联合开展督导,推动校园安全建设,提高学生自护能力。与团省委签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合作协议,扎紧织密权益保障“防护网”。深入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217名正、副检察长兼任法治副校长,池州“检察官妈妈讲师团”、芜湖“芜未花开”等未检品牌广受好评。


“检察机关积极推动加强和创新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建立未检品牌,创新普法形式,有力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王建康等代表建议,共同打造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观念,减少“隐形”校园欺凌的发生。

据了解,2019年安徽全省检察机关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561人,起诉1981人。对轻微犯罪未成年人不批捕466人,附条件不起诉294人,尽可能减少羁押、监禁带来的“标签效应”“交叉感染”。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