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念好“一二三四”诀 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大提升

2020-06-01  来源:安徽长安网

近年来,淮南市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径,为人民群众提供灵活便捷、成本低廉、可供选择的渠道,推动实现纠纷解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2019年,全市人民调解纠纷30600件,调解成功30350件,成功率99.2%。据省统计局统计,去年淮南市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8.04%和97.08%,同比分别上升1.68和2.3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最好成绩。以八公山区为例,去年全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6.%、47.6%,群众安全感达98.75%,上升3.75个百分点,获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其中,该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老娘舅”人民调解品牌提质扩面,参与调解纠纷360件,重大信访纠纷45件、司法确认78件;该区法院受理案件数也首现拐点,较2018年同比下降12.25%。主要做法是“一统筹、两夯实、三对接,‘四治’齐步走”:

“一统筹”。市委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进行谋划和部署,认真落实《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责任落实到地方、部门和单位,支持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入驻综治中心,统筹发挥调解资源的作用,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两夯实”。夯实人民调解基础性地位。树牢“人民调解要挺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前面”的工作定位,主动将人民调解置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去谋划,多年写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将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组织纳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推荐目录。培育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典型,涌现如“八公山老娘舅”等全国知名的人民调解品牌,引导群众首选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知晓率、满意率。《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夯实多元化解平台主渠道作用。市级下发落实“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若干规定、“警民联调”实施方案、医患纠纷预防和调解办法、物业服务纠纷调解意见、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实施意见、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实施意见等文件。建成调解组织1274个,人民调解员5852人,全市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并建立2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在全省率先将“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讼率”“无讼社区”创建纳入综治考核、组建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库,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统筹作用,对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实行联动化解。在全市部署开展“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大排查 早调解 护稳定 迎国庆”等专项活动实战练兵,2个集体、7名个人受司法部表彰。

“三对接”。诉调对接。将“无讼社区”创建作为政法创新项目统筹推进,依托市、县两级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调对接中心,42个调解组织入驻;并与44个部门建立对接平台,2019年办理诉前调解案件13600余件,形成“诉源治理”的淮南实践:“警民联调”。制定“警民联调”考核细则,建成“警民联调”室99个、“警企联调”室43个,全市派出所实现全覆盖。2019年“警民联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281起,化解率73.76%;访调对接。制定信访中心与信访事项调解对接方案,落实同处办公、同处接待、调解优先、工作联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律师参与信访问题化解,推动群众由“信访”向“信法”转变。  

“‘四治’齐步走”。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在村民自治组织化解矛盾、制定村规民约等方面加强指导,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鼓励开展村民说事等各类协商活动;组织动员“两代表一委员”、平安志愿者及群众中的各类优秀代表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建成986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工作机制,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涉农法律援助,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纷争;德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将《淮南子》法治文化、乡贤文化与多元化解纠纷融合,将谦和礼让、和谐解纷的精神融入调解工作;智治。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实行“云端”调解。公证参与司法辅助实时通过视频和语音调解,成功率达90%;多家区法院加快推进“道交网上数据一体化调处”平台应用,使交通事故处理驶入“快车道”。(淮南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