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让“法治建设”为乡村振兴护航

2020-08-12  来源:安徽长安网

安徽长安网讯 自从村里的法治文化广场建成后,池州市贵池区梅龙街道祠堂村中柯组村民柯德安就像变了个人,他再也不阻扰村里的施工队施工了。

2020年村级“一事一议”工程需经过柯徳安屋后,他一直以路边排水会影响其房屋安全为由,阻挠施工。村法治文化广场建成后,偶尔一次散步时,柯德安在广场的文化墙上了解到,基础设施建设是项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为人民办的实事,会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便利。于是,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改往日态度,积极配合工作,使得工程按时实施。

这是祠堂村法治文化广场建成后首次收到的实效,也是该区大力实施“法治乡村建设”所取得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同样,今年6月份,该村汪村组村民包怀清在骑电瓶车去上班的途中,经过凤鸣大道时,被小轿车撞倒受伤。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村民会冲动浮躁甚至无理取闹。包怀清因经常到法治文化广场学习法律知识,知道怎样用法律途径正确处理交通事故纠纷。于是,他通过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司法部门的调解下与对方和谐地处理完纠纷。

近年来,该区大力开展“法治乡村建设”,让法律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保驾护航,让村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该区多点发力,把法治乡村建设贯彻到镇、村(社区)、组(队)三级,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并结合换届选举、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等时间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培训,让百姓的“法治观念”人脑入心。

想让百姓对“法治观念”喜闻乐见,就要融入本地文化,接地气,聚人气。在宣传的形式上,该区充分结合各地文化,将法律知识融入本地民歌、傩戏、宗祠等文化,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传播。创作了《七五普法意义深》、《法律面前人平等》等法治文化作品,罗城民歌普法歌曲《当好人民普法员》参演了“池州市首届十佳普法员颁奖晚会”,同时还入围了司法部原创十大金曲评比。这些新农村文化作品把法律知识通俗化,把法律规范直观化,从而使法治理念深人了群众生产生活。

织密法治服务网,平安才能进万家。该区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以“外卖小哥”的身份来定义自己,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乡村的服务网络,将“法律援助”送进千家万户。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创新打造乡村“温暖法援”品牌,进一步优化涉农法援案件受理流程,加强个案评审监督,提升案件办理质量,同时通过投放法援公益广告、印制宣传手册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农村法律援助宣传覆盖面,提升群众对法援民生工程的知晓率;依托镇街司法所,打造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目前全区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基本达到了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的“五有”标准;托托全区200多个法治村居(社区),完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所有村社区均选派一村一法律顾问,达到“五有”标准。今年以来,全区法律顾问共接待各类服务对象800余人次,为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700余件次,举办法律知识讲座47场、参与群众两千余人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出具法律意见、提供法律援助等其他法律服务30余件。同时,打造“温暖品牌工作室”,集中化解矛盾,并为“温暖调解”工作室配备配齐各项便民设施,为群众提供人性化的便民服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既要靠“六个一”工程来铺开,也要靠典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来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该区按照继续推进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法治宣传教育“六个一”工程的要求,在每个村设立一个综治维稳中心,建立一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一支法治宣传队伍,设立一个法治宣传栏,每户发放一张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每个村(社区)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同时,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七五”普法以来,共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个。积极参加第九批池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做好已命名全国、全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复核工作,不断强化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水平。

如今,在贵池的乡村,处处可见运用“法治元素”装点的美丽乡村,“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律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日益凸显,法治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钱雪梅)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