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委领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2020-08-18  来源:法制网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光明

□ 通讯员 吴文波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强化诉源治理,依托市、县(区)8个综治中心,分别设立“诉调对接”指挥中心、调度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搭建诉调对接网络,对全市诉调对接工作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深化矛盾纠纷多元解决纠纷机制建设,推动传统解纷方式向现代解纷方式转型升级,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去年全市人民调解纠纷3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9.2%,其中,人民法院诉前委派调解1.3万余件、诉中委托调解715件。

淮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正处于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难度大,矛盾纠纷依然多发高发。对此,淮南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紧抓诉调对接和诉源治理,淮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诉调对接的工作意见和诉讼与非诉讼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意见,初步构建了党委领导下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落实中央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又细化制定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作原则,解决了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办公机构等问题。2019年,淮南还在安徽率先将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讼率和“无讼社区”建设纳入综治考核,并将“无讼社区”作为政法创新项目统筹推进,有力激发了基层社区矛盾化解能力。

淮南市持续推进“一中心、三平台”建设,实现诉调精准对接。“一中心”,就是依托市、县(区)共8个综治中心,分别设立“诉调对接”指挥中心、调度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搭建诉调对接网络,对全市“诉调对接”工作进行统一指挥、调度。“三对接”,就是市、县(区)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作为“诉调对接”工作的受理、分流、调处平台,在党委政法委统筹推动下,先后有信访调解、行业调解(交通、医患、婚姻、家事、商会)、品牌调解、律师调解、法律援助等42个调解组织和办事机构进驻,推动司法机关与44个部门建立对接平台,实现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效衔接。2019年,通过市县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全市共办理诉前调解案件13600余件。

淮南市坚持关口前移,深度推进诉源治理。凤台县、潘集区、谢家集区向所辖村(社区)派驻“法官工作室”,八公山区在辖区5个乡镇街道设立“法官服务站”,设置“诉调对接工作室”,探索建立诉调对接制度,对前期排查出的矛盾“会诊把脉”,指导开展人民调解,并进行司法确认,实现社区治理“前端”与法院解纷“终端”的无缝衔接。数据显示,2019年八公山区诉前化解各类纠纷1205件,法院受理案件数也首次出现拐点,较2018年同比下降12.25%。

此外,淮南市还强化科技支撑,实行调解提质增效。大通区依托“道交网上数据一体化调处”平台,实行“云端”调解,实现人民调解、保险行业调解、交警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四调联动”,诉前化解纠纷3129件,标的7486万元,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