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事办到藏族同胞心坎上——安徽省援藏工作综述

2020-08-31  来源:安徽日报

西藏山南市,因地处冈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这里是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祥地。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自2002年开始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及错那、措美和浪卡子三县。

援藏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大力实施干部人才智力援藏、产业促进就业援藏、文化教育援藏,助力打赢受援地脱贫攻坚战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为山南市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在国家组织的两次援藏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中,我省援藏综合绩效两次获得优秀,在突出抓好智力支援、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做好文化教育支援等多个专项领域表现突出,受到国家表彰。

智力支援,有效弥补人才短板

8月6日上午,在错那县曲卓木乡塔噶村,7岁的藏族女孩扎西白珍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当日,安徽省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山南市人民医院院长吴晓莉一行,行车4个多小时的山路,为她进行复诊。

“现在杂音消失了,肺部听着也挺好,很清晰。”山南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方识进说,孩子的状况非常好。

“崇山峻岭间,很多群众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去看病。 ”吴晓莉告诉记者,两年前,安徽省援藏医疗队下乡义诊时来到这个村时,发现了患严重心脏病的扎西白珍。在安徽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扎西白珍被紧急送往山南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并在安徽援藏工作组的安排下,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了心外科手术,闯过了生命的一关又一关。 “放在以前,白珍的身体状况只能听天由命。 ”

针对山南市医疗人才匮乏的现状,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全力支持山南市医院各个科室建设,确定了“院包科”“师带徒”的帮扶机制。安徽援藏干部、山南市卫健委副主任石磊解释,“‘院包科’,就是由省内一家医院为牵头单位,全方位支持山南市人民医院的一个科室。 ‘师带徒’,就是落实‘传帮带’,采取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大力培养本地医疗人才,打造、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有近500名长援、短援和柔性援藏的医生来到山南市和对口支援的错那、措美、浪卡子等县,在驻点医院开展医疗援藏工作,开创了西藏地市级医院的众多“第一”或“唯一”的诊疗技术和手术。在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对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开展的绩效考核中,山南市人民医院名列西藏自治区地市级医院榜首。

智力支援有效弥补人才短板。按照山南需求,我省精准选派受援地急需人才,特别是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西藏培养锻炼。 5年来,累计选派636名援藏干部人才赴山南市及错那县、措美县、浪卡子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加大受援地干部人才培养培训力度,5年实施培训项目78个,培训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5900余人。

产业支援,有效提升造血能力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措美县,瓜果蔬菜以往难得一见。如今,安徽援藏让高原“菜园”四季飘香。

葫芦、圣女果、七彩椒、秋葵……8月7日,记者在山南市六安·措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看到,上百种瓜果蔬菜在这里争相生长。

安徽援藏干部、措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仁忠告诉记者,措美县平均海拔4500米,昼夜温差大,无法露地生产蔬菜瓜果,瓜果蔬菜常年靠外地供应。为了解决措美人民菜篮子问题、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开展产业脱贫、培训农牧技术实用人才,六安市计划外援藏项目投资1400余万元建成六安·措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于2019年3月投入使用。

安徽援藏干部、措美县委常委、副县长张乐介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措美县还把示范园建设成产业扶贫的样板,已解决15户贫困户就业脱贫。同时园区作为全县育苗中心,向全县提供育苗服务,通过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开展高效设施蔬菜水果生产,带动县城周边蔬菜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

产业支援有效提升造血能力。 “安徽省坚持把推进援藏工作与助力山南脱贫攻坚深度结合用力,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易地搬迁扶贫、产业促进就业扶贫等方面狠下功夫,助力精准脱贫取得明显成效。”省合作交流办公室(对口支援办公室)副主任李定松说。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累计安排援藏规划资金6.36亿元,实施援藏项目47个,有力促进了山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7.8亿元,增长9%,2016至2019年均增长9.5%,高出全国2.9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650元和14116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65缩小到2019年的2.45,缩小速度显著快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助推错那县在2018年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措美县和浪卡子县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受援三县累计完成脱贫3905户、12624人。

项目支援,不断增强民生福祉

8月8日,从山南城区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江蜿蜒的公路,行驶3个小时,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垭口,再行驶2个多小时,来到浪卡子县打隆镇“边境小康村”——芜湖园。蓝天白云下,整齐的藏式院落,与周边的草地、高山构成了一幅多彩画卷。

“现在,打隆镇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路,家家户户搬进了小康新房,我们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多。”村民索朗拉姆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领着大家参观这个刚建成的边境小康村。她说,以前住在山上用水不便,如今在自家的院子扭开水龙头就行了;以前牧民家里没有卫生间,现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卫生间,并实现了人畜分离。

安徽援藏干部、浪卡子县委常委、副县长刘美胜介绍,由安徽省计划外投资1500万元支持建设的浪卡子县打隆镇小康村一期6个居委会、新建的166户住房、风貌改造的300户住房已全部完工,有力改善了当地农牧民居住环境。目前,当地农牧民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受援地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摆在突出位置,突出把援助资金和援建项目向农牧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民生福祉,皖藏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援助规划47个项目中,涉及民生和精准扶贫项目39个、总投资57985万元,占援藏资金的88.9%。

文教支援,在交流中促进民族团结

在山南市乃东区,当地著名的贡布日山与西扎山之间,坐落着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这所安徽省组团式教育人才对口支援学校,已成为山南市乃至西藏自治区的“明星”学校。

“今年我校高考再创佳绩:文理科均夺得全市第一名;重点本科率达15.02%;18个教学班中有7个班的上线率达100%。 ”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援藏队员、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李敏说。

去年9月28日,由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与山南二高共同策划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在海拔3600多米的山南二高绿茵体育场进行。3000多名师生整齐列队,手持鲜艳五星红旗,载歌载舞,活动现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当《我和我的祖国》唱响,3000多名师生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 ”回忆起当时的活动场景,李敏依然激动。

“此次活动是安徽‘组团式’教育援藏队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德育模式的一次实践,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安徽援藏干部、山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张英明说。

“十三五”期间,我省共实施教育援藏项目13个,投入资金2.29亿元,占全省援藏资金总量的35.1%。受援三县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提升,合肥168中学、马鞍山第七中学、芜湖师范附小3所学校与山南二高、实验学校、第一小学结对共建,制订帮扶工作方案,将结对活动打造成安徽教育援藏的亮点和品牌。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