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公安机关推深做实“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

2020-10-19  来源:安徽长安网

“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是公安机关大抓基层、大抓基础部署要求,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宣城市作为安徽省对接沪苏浙的桥头堡,90%以上的地域是农村、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65%的地形是山区丘陵,推深做实“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更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宣城市公安机关坚持在破解“警力下不去、在岗不在状态、出力不出彩”三个问题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该市农村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2014年下降28.95%、47.72%,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85%,该市40%的行政村实现了“零发案”。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前列。今年上半年,这两项指标又有了新的提升。

强化教育引领 着力解决“警力下不去”的问题

“一村一警”关键是有警。针对基层警力不足、民警进村意愿不强等问题,一是出台新警培养管理办法,所有新招录民警和营以下军转干部,先在特警和打处岗位培养一年后,再到派出所,至少工作两年以上;机关无基层经历的年轻民警分期分批到派出所补课不少于一年;市公安局除重大专案外,原则上不得从派出所抽调民警到机关从事日常工作。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开展全覆盖谈心谈话和家访,强化民警长期扎根基层的意识,制定股级干部选拔任用、机关民警选调工作规范,实行基层民警职业化成长、规范化遴选制度,稳心理预期;三是建立市县两级局领导联系县级局和派出所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不担任实职的二级以上高级警长包联社区、领办重大涉稳事项工作机制。四是实行农村派出所工作日民警驻所勤务模式,杜绝早去晚回“走读式”工作,推动“五有”向“五优”升级保障,在警用车辆编制受限滞后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替代方案,落实民警辅警及其家属重大疾病就诊“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暖警爱警举措,让广大民警静得下心、沉得住气。

强化实战实效 着力解决“在岗不在状态”的问题

针对出工不出力、职责不明等问题,一是任务清单化。在当好“六大员”、履行八项职责的基础上,结合宣城实际,编印基层民警指导手册和重点人管控手册,让一线民警知晓干什么、怎么干。二是责任具体化。制定驻村民警工作规范,明确日常管理、教育培训、组织纪律、考核奖惩等事项,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测评、一年一比武一考核;三是工作机制化。不断探索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如建立市局党委班子成员和机关民警每年不少于一周时间蹲点派出所常态机制,与基层民警同吃同住同工作;全市167名机关带“长”民警定向对接村组干部;分三批组织全市98名派出所长进行能力测试,目前正在向基层民警辅警延伸,确保全覆盖。

强化创新举措 着力解决 “出力不出彩”的问题

针对满足一般化、自我感觉良好、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一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准确把握“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核心要义,把“一村一警”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推动驻村民警兼任村法制副书记;依托村级综治维稳中心构建多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把村居干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建立了一批义警队伍,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把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截止目前,全市注册备案的江淮义警2510人,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和文明创建的过程中,“一村一警”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强化数据赋能。推广“天翼看家”微天网项目,为驻村民警配置移动采集终端,实现信息采集、流转、查询一体化,借用科技力量探索抖音新媒体,强化警民互动。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经开分局托管宁国市局天湖派出所,积极争取市委和省厅党委支持,争取对市本级派出所的设置作出调整;鼓励并支持泾县县局、宁国市局开展“所队合一”体制改革试点,释放警力资源。四是强化选用导向。注重发现培养“老黄牛”型和“狮子型”民警,今年以来,市局本级交流调整干部104人,其中提拔46人,有基层工作经历占90%以上,直接从派出所提拔的占六成以上,选任过程充分听取基层所队和乡镇街道负责同志的意见,真正让能干的有平台,吃苦的不吃亏,评价高的机会多。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已开展的和正在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抓紧抓实。下一步,宣城公安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重要训词精神,着力在把准推深做实上下功夫,坚持“守规矩、踏实干、闯新路、争一流”,让“一村一警”等工作在宣城结出新硕果。(李文静)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