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坚持”推动平安建设提档升级

安徽向实现“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目标迈进

2020-11-10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将!”

“不行,这步棋我得重走!”

“不能悔棋。”

紧接着,在围观者一阵哄笑中,韦老先生投子认输。

11月3日下午,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安徽省合肥市恒通小区文化休闲长廊里,小区居民三五成群或下棋或聊天,晒着太阳,一片祥和的气氛。

“这里曾经一天被盗7次,是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综合治理,让平安又回到了小区居民的身边。”合肥市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党委书记王志红自豪地说,如今的恒通社区已经成为“温馨相随、和谐相伴”的生活乐园。

恒通小区是合肥市瑶海区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的247个“三无小区”之一,在安徽平安建设提档升级进程中成为“地标”。

近年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的总目标,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版”,把平安建设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立足底线思维研判形势、聚焦突出风险精准防控、围绕重点任务推进工作、强化跟踪问效推动落实,全省十万人命案发案数连续10年保持全国最低水平,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连续8年和7年上升。

坚持政治引领强化责任落实

今年8月,亳州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借鉴疫情防控期间经验,在原有网格员的基础上,增设片长、组长、邻长,拓展网格化管理体系,扩充网格员队伍,进一步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亳州市是安徽省第一个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双组长”的市,为推动平安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全面强化平安建设责任落实,是安徽平安建设的鲜明特色。

健全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平安建设的领导,将之纳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安徽”的目标,出台《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项目化方式对平安建设作出规划。成立高规格的省委平安安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及专项组会议,研究部署平安安徽建设工作。

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每年年初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解决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加强与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协调配合,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平安建设实绩档案等制度,共同做好有关奖惩工作。

强化平安建设考核。突出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民意导向,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机制,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安徽省委、省政府每年对省辖市党委、政府和省直单位平安建设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评、通报结果,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根据平安建设考评情况和实际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开展约谈警示、重点督办、挂牌整改和重点管理。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综合治理

今年7月,全国扫黑办启动2020年第一轮特派督导,池州市以此为契机,借好力、用好势,以“六清”行动中的弱项、短板为靶向目标,把开展扫黑除恶特派督导与“六清”行动和“一十百千万”行动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打出一组漂亮“组合拳”,“六清”行动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安徽平安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传家宝”。

为纵深推进专项斗争,安徽省坚持把扫黑除恶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工程,深入发动群众、主动依靠群众,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推进“一案一整治”,形成了“办理一批案件、解决一类问题、完善一项制度”的良性循环。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平安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安徽省先后4次印发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阶段性目标,明确不同时期的重点建设任务。同时,坚持精准发力,狠抓过程管理,统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及社会面治安防控,织密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等防控网。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创建活动,全省可防性案件发案数大幅下降。

近年来,安徽各地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置于平安建设优先位置,持续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非法出租屋、“黑旅馆”“黄赌毒”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组织实施全省毒品问题集中整治行动,推进无物业管理、无门卫、无自治组织等“三无院落”整治,加强涉路涉线突出治安问题和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物流寄递、交通运输、消防安全、危爆物品、食品药品、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情况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必须揪住不放,整治不彻底决不收兵。”安徽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一些基层治理的痛点得到解决,一些影响平安建设的堵点得以打通,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双提升”。

坚持创新智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

马鞍山市综治中心按照集成高效的原则,构建了综治、网格化服务管理两大工作平台,成为马鞍山市社会治理的中枢,其鲜明特点就是通过信息化社会治理平台的应用,整合资源力量,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注入强大动力,激活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广泛运用“智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安徽各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必修课”。

当前,安徽省正在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通过抓好各试点市指导督促,积极推进按期实现要求,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安徽版”。

创新是安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基调。安徽省推出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芜湖经验”走向了全国。近年来,安徽坚持以信息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域技术、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总结推广合肥、芜湖、铜陵打造“智慧城市”“城市超脑”、合肥市建设“智慧平安小区”等做法,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新亮点。

在黄山市黟县宏村镇800平方米的综治指挥中心,为民服务区、调解区等井然有序,蕴含着徽文化气息。“作退一步想”调解法将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组合,成为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实践创新品牌。

芜湖市“两代表一委员”、池州市“信访评议团”、宣城市“七大调解法”、宿州市民间“乡贤调解法”、淮南市“老娘舅调解法”、桐城市“六尺巷调解法”等创新品牌,都成为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安徽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走出地域、走向全省,甚至推广到全国。推行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和包案制度,探索开展“最多访一次”试点,信访工作持续向好。

安徽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各地积极打造“枫桥经验”“安徽版”,从创新理念、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入手,不断探索完善创新举措,出台《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为基层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坚持强基固本筑牢平安根基

“基层是平安建设的第一线,也是社会治理的活力之源,强化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是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基石。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才能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委政法委书记姚玉舟说。

一直以来,安徽各地都把基层基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紧抓不放,基层基础工作持续激发新动能。从全面建立“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到按照国家标准,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建设,强化指挥调度功能,发挥实战功效,提高了平安建设扁平化指挥和可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网格化、信息化和综治中心建设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徽着力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稳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综治中心、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一个核心四个体系”组织架构,实现“三减一加”(减牌子、减考核、减事务,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面推行新型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

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安徽各地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候选人资格县乡联审常态化机制,实行村干部“凡调必审”,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努力把村(社区)党组织打造成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理顺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平安建设提档升级,伴随着的是安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江淮大地一片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