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压舱石”

2021-01-04  来源:淮南日报

淮南市司法局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淮南市寿县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淮南市田家庵区获评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今年市本级和寿县、田家庵区分别成功候选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一项项荣誉见证了近年来我市“七五”普法、法治政府建设的累累硕果。

法治兴则国昌,法治明则国强。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环节职责一体、全面贯通,着力建设更加崇法善治公正的法治淮南,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地方立法水平不断提升、党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152项任务基本完成、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七五”普法顺利收官,为加快建设美好淮南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创新普法,让法治阳光普照淮南大地

我市出台了全国第一家以“法治”命名的法治宣传教育地方性法规——《淮南市法治宣传教育条例》,并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南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普法效果)第三方评估指标和考评标准》,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文明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

落实普法责任制,构建普法“大格局”。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将普法工作纳入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及综合考核,出台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年度普法计划和重点普法目录,建立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制度、以案释法制度。强化人才、经费和阵地保障,成立“七五”普法讲师团等8支普法队伍,年平均开展法治讲座、报告100余场次;在全省率先成立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开展大型法治文艺巡演54场,普法志愿服务3万余人次。建成1个市级中心、8个县(区)中心、91个乡镇(街道)工作站和947个村(居)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立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1个,法治宣传长廊、法治图书室、法治文化墙等阵地的村(社区)1092个。全市法律服务机构在“安徽法网”开设“店铺”186个,“上架”法律服务产品1818个,为群众提供“淘宝式”法律服务。

公正执法,让法治成为政府工作最鲜明的底色

法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治理方式。近年来我市积极创建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对标对表,统筹谋划,自我加压,务实推进,着力推动政府系统工作人员自觉按法规政策办事、按程序流程办事、按法律的主旨精神创新担当办事,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深化改革,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我市出台《淮南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办法》,制定《政府权责清单目录》,平均审批效率压缩至2.06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印章免费”,进驻中心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2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4个、恶势力犯罪团伙116个,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189人。

依法而为,全面规范重大行政决策。2019年以来,市本级政府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45件,报备率、合格率均达100%。取消市政府规章和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交的9项证明事项。清理后保留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503件,废止84件,限期修订27件。合法性审查实现市县乡三级行政机关全覆盖,2017年以来共开展合法性审查952件、公平竞争审查136件,违法或不当内容全部事前纠正。

法治为民,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出台《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细则》,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深入推进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了分工合理、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专业执法+联合执法”体系。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实体平台,建立乡、村两级网格1174个。2020年截至11月底,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004次,排查发现矛盾纠纷1669件。调解案件21892件,调解成功率99.7%。2017年以来,市政府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86件,审限内办结率100%。 (记者 何婷婷)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