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2021-04-14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在安徽省宣城市东南部的胡乐小镇,中小学的法治课如今有些不一样。学生们不是坐在课堂里听课,而是经常会到青少年法治文化公园、宪法主题园边看边学,或是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馆里,与家人一起观看普法电影,进行学法互动。

让法治课“走出”课堂,是最赞“心动法治家庭”张丹丹一家讨论出来的。

张丹丹是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她调研发现偏远乡镇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形式单一,苦恼着如何提升普法效果。从事教师职业的丈夫王胜听说后,结合工作经验,建议将法治教育课当作综合实践课来上。有了灵感,张丹丹立马联系学校行动起来,各种各样的法治实践应运而生。

宣城“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实施四年来,像这样根植“法治基因”的家庭已经不计其数。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工作生活,通过小家影响身边人,由点及面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普法覆盖面,增强效果渗透力,让法治基因成为家族传承,融入城市血脉。

创新方式当起“普法员”

说到普法,人们脑海中冒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红马甲、宣传单和大大小小的宣传展板。但是来自宣州区最赞“心动法治家庭”的何泽华发现,农村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纪大的甚至还不识字,因此传统的普法宣传方式对他们来说效果不明显。

“这样的群体由于平时接触信息较少,恰恰更需要接受普法教育,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及国家政策。”何泽华说。

何泽华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安徽省级非遗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代表性传承人。在宣州区司法局的提议下,何泽华利用皮影戏对群众开展普法教育,投入到普法皮影戏的创作中。

“皮影戏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情操。”何泽华说,将法律知识融入到皮影戏里,传播法治文化,这也是做皮影戏的目的和优势。

何泽华和团员们收集大量素材,将扫黑除恶等真实案例改编成一出出精彩的乡村皮影戏。法治皮影戏巡演活动在全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吸引群众连连叫好又叫座。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让更多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就应当广为宣传。”在旌德县经营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曹晓曙,是多家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的管理员,也是“法治家庭”的一员。

他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与城管、交警、文明办等单位合作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随手拍”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不文明现象,主动对接法检两院,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警示案例,投身网络法治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中,宣城市注重宣传形式的新老结合,雅俗共赏。根据普法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充分运用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通过皖南花鼓戏、皮影戏等特色化的宣传形式,开展“以案说法”“现身说法”,把群众身边的事儿、关心的理儿进行宣传推广。

“通过接地气的法治宣传活动、法治文化活动,群众能感觉到缺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法治家庭’培育也逐步由‘要我参加’向‘我要参加’转变。”宣城市司法局副局长陶群说。

融入工作谱写“和谐曲”

“法治家庭”不仅主动参与普法之中,还积极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工作中,叠加法治效应。

杨海云是一名小学校长,法治校园建设是其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学校附近违章搭建、违章经营场所比较多,学生家长没少去他办公室“检举”。

“学生、家长都有这么强的维权意识,那学校更加责无旁贷。”杨海云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联系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研究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政策,依据相关条款,向综治办、市容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提出诉求。两年时间里,十几个违章经营户被取缔,两处违章建筑被拆除,学校周边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杨海云的妻子是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民庭法官,明辨是非、定分止争是她的工作日常。杨海云虽然在学校工作,但也要常常处理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各种矛盾。

“首先是晓之以法,让当事人敬畏法律法规,不做越线的糊涂事,然后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倡导互相体谅,尊重对方,让阳光照进自己的心里,也把温暖带给别人。”杨海云说,他化解的80多起矛盾没有一例出现激化升级。

很多最赞“心动法治家庭”来自乡村地区,有的在田头为群众排忧解难,有的在村组开展法治宣传,有的在家庭弘扬普法立德,还有的在法治护航下,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如何创造一个绿色环保的“茶谷村”,有效增收集体经济,是金鸡笼村党总支书记杨广奇上任后的工作重点。他发现茶园建设项目没有自己的商标包装,品牌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于是,村里又成立了“广德县金益农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金益农”茶叶品牌,申请了大红袍板栗原产地保护,依法强化管理,完成了金鸡笼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具备了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把金鸡笼村知名度推向新高度。

“法治家庭”培育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随着“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法治家庭”成员成为“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充实到村(居)两委干部的队伍中,有效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

广泛参与共享“法治红利”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法治家庭”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为保障“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宣城市建立以宣传部、政法委、文明办、教体局、财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共青团、妇联等为主要成员的“法治家庭”培育领导小组,设置科学的“法治家庭”培育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杠杆的指挥棒作用。

记者了解到,“法治家庭”必须满足“六无六带头”,即无家庭暴力,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邻里和家庭纠纷,无涉黄涉赌涉毒和传销行为,无违规违法上访,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按照年度计划,每年在全市评选出法治家庭示范户;按照10%的比例,从“示范户”中评选出法治家庭标兵户,择优推荐参加最赞“心动法治家庭”评选活动,并通过法治家庭事迹展播、巡回宣讲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头雁作用。

“我们探索建立‘法治家庭’长效激励机制,推动‘法治家庭’培育与子女教育、个人医疗、交通出行、银行贷款等福利挂钩。”宣城市司法局局长吕雪峰说,同时加强动态管理,每两年由各县市区组织一次复核,对于年度内居民家庭成员因发生违法犯罪,被依法处理的以及经群众评议不符合“法治家庭”标准的,取消其“法治家庭”资格,收回证书(标牌),并扣减相应的普法微积分,取消家庭的法治红利。

截至目前,宣城已培育出县级法治家庭示范户10000户、市级法治家庭标兵户100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100户。这些法治家庭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带动着周边群众。

随着培育工程的不断深入,全市刑事案件发案、公共安全事故数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逐年提升。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只有全方位的合力共建,不断培养‘社会细胞’的法治文化基因,使每个家庭都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家庭成员成为‘法律明白人’,才能真正让法治思维、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宣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启望说。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