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夯实法治根基 强化法治保障 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1-05-19  来源:安徽长安网

近年来,淮南市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构筑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保障体系,依法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瓶颈,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我市成功获批安徽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342个村(社区)获评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占比达31.1%。

完善制度机制,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体系

构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出台《中共淮南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组建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建立完善党委领导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制度机制。制定《<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工作要求落实指引》,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明确责任分工,为全面依法治市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积极推动将法治建设纳入市委巡察,将党委巡察与法治督查相结合,以政治巡察督促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法治建设责任。

构建完备的法治规范体系。紧盯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需求,充分运用市级立法资源, 制定《地方性法规起草和政府规章制定会商工作协调小组工作规则》,组织对电梯安全管理、住宅区物业管理、电动自行车管理、养老服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7个项目进行立法调研。制定了《淮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淮南市养犬管理条例》《淮南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和《淮南市城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条例》等社会治理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市委政法委与淮南师范学院共建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推动法治淮南建设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修订法治框架下的自治章程,对全市269个社区和829个村的居(村)民公约开展“大体检”和修订工作,3个村民公约获评全省优秀村规民约。

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对照法治政府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促使行政执法规范、公正、文明、高效运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出台《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执法监督持续深化,建立违法行政行为投诉举报登记制度,抽查并跟踪督办整改重点领域执法部门执法案卷80余卷。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堡垒

融合基层治理平台。坚持“融机构、融数据、融资源”的理念,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通过综治、信访、司法行政等部门常驻,公安、法院、人社等部门轮驻、随驻的方式,整合各方法律人才队伍和服务资源,推动综治中心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平台融合发展,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网格化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

建强基层自治组织。印发《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加强对村级“小微权力”的运行监督。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引导法律顾问和公证机构积极介入“两委”换届等重要村务,着力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法治水平。先后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66个,持续提升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处理事务的能力,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厚植基层法治土壤。率先推行“一村一法治阵地”做法,打造法治宣传长廊,引导村民学法明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让法治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挖掘《淮南子》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培育“豆娃说法•三下乡”等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为群众搭建学法舞台。开设农民法治学校,着力将村“两委”班子成员、调解员、网格员培育成农村普法骨干,成立8支普法宣讲队伍,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16157人、法治带头人2013人。

创新为民服务,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成效

整合资源,创新调处模式。学习借鉴“安吉经验”,建成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1198个,打造“一站式”解纷服务平台,98%以上的矛盾纠纷通过三级中心成功化解。大力推进无讼村(社区)创建,统筹安排法官驻点一线服务,2020年命名挂牌“无讼村(社区)”290个。建立“高校+矛盾纠纷调处”模式,淮南师院等高校选派11名专家进驻“法律专家调解工作室”。推行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制度,全市信访形势明显好转。疫情期间,组建全省首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法律顾问团,开展民企“法治体检”,依法化解疫情期间各类民企纠纷441件。

力量下沉,创新服务机制。全面推行“政法委员+综治中心+基层网格”治理模式,推动“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6000余名专业法律服务人员进网格,基本实现解决诉求“不出格”。市法院开展“基层吹哨、法官报到”活动,有关做法入选全省法院司法改革典型案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援助服务实体平台,推行“全市通办”跨区域法律援助模式,实现申请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成立“淮南市扶贫法律服务团”,2020年为1359名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法智相融,创新治理渠道。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动“法治”“智治”深度融合,按下市域社会治理“加速键”。大力推广“互联网+司法”办案模式,加快推进“道交网上数据一体化调处”平台应用,交通事故处理驶入“快车道”。依托“皖警e网通”,成立反电诈公益联盟、“平安信使”志愿服务队等多元化“义警”队伍,实现“不见面服务”“网上通办”“24小时自助办理”。创新开展律师“网上阅卷”,统一设立“96309”专用电话和邮箱,建立服务民企投诉控告受理“绿色通道”。推动法律服务产品创新,法律服务机构在“安徽法网”开设“店铺”186个、“上架”法律服务产品1818个,为群众提供“淘宝式”法律服务。

(崔小鹏)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