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公益诉讼“潘检品牌”——女检察官郑明明的故事

2021-07-16  来源:安徽长安网

“公益诉讼是承载公益大爱的载体,是宣示爱国之情的出口,是践行初心使命的路径,心向往之,素履以往,我真心为能从事这样一份事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二检察部主任郑明明说起公益诉讼工作的感言。

检察官郑明明自2009年8月作为选调生入职潘集区检察院以来,始终处于办案件一线,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符合潘集实情的公益诉讼工作思路,在努力锻造公益诉讼“潘检品牌”的同时,全面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实现自我成长和蜕变。

能谋善判 精益求精办铁案

2017年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开展之初,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都不甚了解,尤其是行政公益诉讼工作,一些行政单位支持和配合不够,直接影响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郑明明通过多次走访、座谈、汇报,介绍公益诉讼的性质,强调公益诉讼最终目的是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非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并且对于法治政府建设也具在重大意义,从而转变一些人的观念。

在此基础上,她摸着石头过河,深入钻研相关法律,收集案件证据,成功办理了潘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怠于履职行政公益诉讼案,诉讼请求全部得到法院判决支持。案件在全市形成重大影响,成为一支破冰锥,让公益诉讼被公众熟知和接受。

“理念一新,天地宽”,深入的宣传和第一案的成功办理,不仅化解了公益诉讼工作的潜在阻力,而且赢得区委、人大、区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在潘集区检察院的推动和郑明明的努力下,潘集区人大、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制发《关于支持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通知》支持公益诉讼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开局面,使公益诉讼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在一起。

随着公益诉讼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工作越深入,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案件类型也越来越复杂。三年间,郑明明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4件,办理3件全省典型案例,5件全市典型案例,另办理多起疑难复杂案件。夯实办案基本功,强化法律监督,捍卫公平正义,这是郑明明始终如一的坚持。

郑明明办理的全市行政公益诉讼第一案,为公益诉讼打开局面奠定基础。办理的监督淮南市国土资源局依法履职案被评为全省典型案例。办理的淮河流域安徽段公益诉讼第一案——汪某高等人非法采砂破坏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作为全省观摩庭召开,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及社会各界共四百余人对庭审活动进行了观摩,安徽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卫东及第七检察检察部负责人亲自参加。参与观摩的领导及业务骨干对本案的办理一致给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出庭检察官庭前准备充分、协调工作到位,在长达16个小时的庭审中始终仪表大方、思路清晰,把握庭审节奏,答辩有理、有据、有节,充分展现了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良好形象和职业素能。此案创新证据转化使用和损害赔偿计算方式,解决了淮河流域此类案件鉴定难题,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护淮河生态环境,服务淮河水源涵养和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保障淮河防洪、桥梁安全及河势稳定,助推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淮河生态环境修复做出积极贡献。

她办理的王克理等人非法采矿案,同样备受瞩目。驻豫、陕全国人大代表和最高检领导旁听此案审理,给出了潘集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 “有力度、有创新、有效果、有情怀、有眼光”的评价。

三年间,她通过办理案件,督促复垦土地37亩,扣押非法处置的污染废物400余吨,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400余万元,促成预缴生态修复费用400余万元,上缴财政110余万元,冻结410余万元,工作成效受到省院表彰。

开拓创新 全心全意做奉献

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郑明明不断总结经验和工作方法,整理形成一套自己的思路,撰写《树立“五个一”理念 创新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一文,刊登在全国检察系统权威刊物《人民检察》封面内页。

工作有创新有方法是郑明明从事公益诉讼工作最为鲜明的标签。在她的努力和推动下,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检察院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设立了公益诉讼损害赔偿专用账户,使公益损害赔偿金合法收缴;潘集区财政给予潘集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经费预算单独列支,使得公益诉讼工作无后顾之忧;创新了公益诉讼赔偿费用预缴办法和使用办法,为公益诉讼工作效能转化贡献智慧;在基层院牵头开展“治乱”专项监督活动,因效果显著,获得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一致好评。潘集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旭说:“潘集区检察院立足潘集实情,瞄准社会热点,对症“把诊问脉”,针对履职中发现的社会治理和职能部门监管漏洞,进行司法监督,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检察担当。”

一件件案件办理,一个个难题攻克,一项项创新举措,使潘集区检察院在公益诉讼工作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打造出公益诉讼“潘检品牌”。市委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东辉在调研该院公益诉讼工作时评价,“潘集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充分肯定的背后,是全院干警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郑明明检察官的默默奉献。

全面提升 亲力亲为锻品牌

创新的思维来源于丰富的办案实践,办案的精专水平需要理论的不断提升。郑明明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休息和节假日时间,刻苦学习钻研,除了加班加点,还有她自我加压的学习任务。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办公室的一盏孤灯、一撂撂卷宗和一本本书籍陪她度过。有时,她也想哭,却找不到一个让眼泪掉下来的理由。检察工作难干,尤其是对于年轻女同志更是如此。但无论多苦多累,她都没有过半点怨言。“我无愧于胸前的检徽,无愧于入党的誓言,无愧党和人民的信任,唯一愧对的就是年迈的父母和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没时间多陪陪他们。”谈起工作,郑明明满是自豪和惭愧。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撰写的多篇调研报告、信息被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区政法委及上级院采用;起草的《关于建立潘集区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与潘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会签,促成长效机制建立;起草《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发现和移送暂行办法》,构建公益诉讼内外一体化格局,对辖区内公益诉讼工作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年多时间,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1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淮南检察》发表各类文章7篇;参加省级和市级重点调研课题各1个。她还将每一年的工作以纪录宣传片剧本的形式进行总结,并指导拍摄成为短片,生动、形象、直观的连续三年向区人大专题汇报公益诉讼工作。因为表达能力突出,她被区政法委任命为法律服务团宣讲人,向多家单位授课。她多次与外省、市公益诉讼业务骨干交流经验,给本院干警授课,与兄弟院交流沟通,带动全市公益诉讼工作能力提升。作为部门负责人,她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支业务精专、能力全面的公益诉讼队伍。

因工作表现突出,她被授予“优秀政法干警”、“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并被淮南市人民检察院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她的工作情况和个人事迹被安徽电视台、淮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在当地形成一定影响力,自然形成了公益诉讼的代言人,推动公益诉讼更加深入人心。

公益诉讼是潘集检察的品牌名片,公益诉讼干警的形象也代表了潘集检察院的形象。为此,在工作中郑明明同志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检察办案纪律,自觉抵制不良之风,净化生活圈,秉公办案,廉洁从检,多年来,没有出现任何违法违纪情形。

郑明明坚守对检察事业的初心和热忱,在求知中增长才干,在创新中成就事业,在实干中磨砺提升,用汗水和智慧锻造出公益诉讼“潘检品牌”,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检察干警的公益情怀。(谈隆易)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