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 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1-07-27  来源:安徽长安网

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紧密结合淮南实际和市域特点,坚持系统观念抓统筹,坚持法治思维求创新,坚持强基导向打基层,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系统观念,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同心圆”

淮南市委、市政府将“建设平安淮南,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写入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特别是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里进行专题谋划,坚持系统思维,抓好顶层计,强化高位推进。

健全领导体系。依托平安淮南建设领导机制,市级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域社会治理专项工作组。

健全制度体系。出台《淮南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2020-2022年工作方案》,形成了1个试点工作方案为统揽、1个任务书明职责,相关成员单位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促落实的制度体系。

健全责任体系。将任务分解细化为18项重点任务、41项具体任务,由市领导挂帅推进;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对标《工作方案》细化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层层明确责任。

健全工作体系。组建试点工作专班,从市直各部门抽调3名业务骨干充实专班力量。联合淮南师范学院成立“淮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院”,借助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推进高校理论学术成果与地方平安建设深度融合,打造“淮南样板”。 

坚持法治思维,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品牌”

厚植土壤,打造法治宣传品牌。率先推行“一村一法治阵地”做法,打造法治宣传长廊,引导村民学法明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让法治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挖掘《淮南子》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培育“豆娃说法•三下乡”等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为群众搭建学法舞台。开设农民法治学校,着力将村“两委”班子成员、调解员、网格员培育成农村普法骨干,成立8支普法宣讲队伍,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16157人、法治带头人2013人。

力量下沉,创新法治服务品牌。全面推行“政法委员+综治中心+基层网格”治理模式,推动“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6000余名专业法律服务人员进网格,基本实现解决诉求“不出格”。市法院开展“基层吹哨、法官报到”活动,有关做法入选全省法院司法改革典型案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援助服务实体平台,推行“全市通办”跨区域法律援助模式,实现申请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

法智相融,畅通依法治理品牌。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动“法治”“智治”深度融合,按下市域社会治理“加速键”。大力推广“互联网+司法”办案模式,加快推进“道交网上数据一体化调处”平台应用,交通事故处理驶入“快车道”。依托“皖警e网通”,成立反电诈公益联盟、“平安信使”志愿服务队等多元化“义警”队伍,实现“不见面服务”“网上通办”“24小时自助办理”。创新开展律师“网上阅卷”,统一设立“96309”专用电话和邮箱,建立服务民企投诉控告受理“绿色通道”。推动法律服务产品创新,法律服务机构在“安徽法网”开设“店铺”186个、“上架”法律服务产品1818个,为群众提供“淘宝式”法律服务。

坚持强基导向,筑牢市域社会治理“奠基石”

打造基层治理平台。学习借鉴“安吉经验”,建成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1198个,整合三个中心(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打造“一站式”解纷服务平台,98%以上的矛盾纠纷通过三级中心成功化解,初步实现老百姓有了矛盾纠纷“只跑一地”。上半年,共排查矛盾纠纷3976件,调解3876件,调解率97.48%。

用活基层自治组织。开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设,加强对村级“小微权力”的运行监督。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引导法律顾问和公证机构积极介入“两委”换届等重要村务,着力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法治水平。先后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66个,大力推进无讼村(社区)创建,命名挂牌“无讼村(社区)”320个,持续提升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处理事务的能力。

建强基层治理队伍。市综治中心明确为正科级编制,核定事业编制5名,招录的4名人员已正式到岗;县区综治中心按照副科级机构设置,落实了事业编制(县不少于5名、区不少于4名),8个县(区)级综治中心现已核定事业编制32名,人员已经到位。全市90个乡镇(街道)全部落实了专职乡镇政法委员并落实政法津贴。村(社区)综治中心至少有1至2名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568人,全市已在系统注册实名认证志愿者57545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49%,全市90个街道(乡镇),274个社区、829个村按照200—300户的标准共划分基础责任网格7753个,确定网格员11775名,打破现有社区(村)工作人员身份界限,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职责、统一考核奖惩。

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在全市深入开展“平安村(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平安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形成点线面同步发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县区平安创建率达到90%以上,乡镇(街道)平安创建率达到95%以上,村(社区)平安创建率达到95%以上,平安家庭创建率达到85%以上,平安医院创建率100%,平安学校创建率100%,平安单位创建率研100%,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吴文波 周守利)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