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提升“四度” 画好市域社会治理“同心圆”

访安徽省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

2021-09-29  来源:法治日报

图为赵学东(左二)在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公安分局三里派出所,调研运用社会心理服务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工作。 (资料图片)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坚持走制度保障多维、参与主体多元、平台载体多极、治理内容多样的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形成从“心”开始、全“心”惠民的诸多平安建设特色品牌,真正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先、源头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描绘出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同心圆”,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全市刑事立案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同比“双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作为安徽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试点城市,宿州市提出了“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塑成特色、三年巩固提升”的创建目标,目前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如何?《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

多维制度保障提升参与度

“根据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内容,我们梳理归纳谋划近300个重点项目,挂图作战,逐年推进。”张学东说,宿州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常务副组长,54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即市创建办)和治理体制建设、党建引领等8个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推动项目实施。

张学东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推进中的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或服务补贴,如对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宣讲的人员给予每场次1000元奖补,对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的人员每次给予200元奖补,并通过组织开展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评选活动,高质量推动,可以说,“项目化”激活了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

宿州在全市1200多个村、社区设立了“平安超市”,将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宣传、调解矛盾纠纷、治安巡逻防范、帮扶困难群众的事项赋予一定分值,群众可以根据参与活动所得积分,到“平安超市”领取相应分值的奖品。

赵学东说,除了推行“平安超市积分制”管理,公安、城管等全市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单位还纷纷举办开放日,邀请群众代表体验参观,通过“体验式”活动,大大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和‘七五’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奖励,并编制市域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赵学东说,为加强试点工作保障,宿州建立了会议推进、跟踪推进、专题推进、督导推进四项机制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年度一考评“四个一”工作制度。

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广泛度

乡贤参与平安建设发端于宿州泗县,全县171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了乡贤志愿服务站,1076名“新乡贤”发挥地缘、人缘、亲缘优势,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基层治理。

“别小瞧基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事关乡村和谐稳定的大事。”赵学东说,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中,宿州市进一步探索“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全市选聘386名退休干部担任“基层社会治理员”,参与群众意见建议收集、治安巡逻防控等工作,汇聚乡贤力量,助推基层治理。

赵学东认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石。为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广泛度,宿州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组建平安宿州志愿者服务队(宿州义警),设立寄递业“平安信使”队、公共交通业“平安公交”队、出租车业“平安出租”队,参与社会面和重点行业领域的治安防控。在城区58所学校组建由民警、教师、家长、志愿者构成的护学义警,同时探索实行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一长四员”(学校法治副校长、学校安全员、公安警员、城管执法员、社区网格员)制度,保障辖区学校和学生安全。

赵学东介绍说,目前,宿州有10个社区正在试点“党建+‘五社一心’”,即以党建为引领、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驻地单位为支持、社区志愿服务为补充、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积极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立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的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社区群众共建等方式组建多种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

多极平台提升参与聚合度

“从‘心’开始,全‘心’惠民,探索平安建设‘心’模式。”赵学东说,近年来,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宿州市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健康工作、社会事业、乡村振兴和文明创建有机结合,取得较好效果。平安建设“心”模式,切实起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之效果。

目前,宿州市设立了覆盖市县乡村、遍布城乡学校和村(社区)的心理服务(辅导)室,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开发智慧心防惠民平台,组织百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实现防止社会事件、培育社会心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幸福七大效果。

赵学东说,宿州市还通过设立议事广场及“和为贵大家谈”“社情民意恳谈会”“三说一听”(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乡贤说德、公开听证)等载体,让群众就地说事、议事、解决事,畅通公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在划好线下网格的同时,注重发挥线上网格作用,采取‘网格+网络’搭建‘双网’阵地,切实提高网格管理实效。”赵学东说,在全市原有1.1万个综治网格基础上,城区以楼栋、农村以村组为单元,进一步缩格密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选聘网格员,组建市县乡村四级微信矩阵网格工作群,让基层治理不留盲区。

多样内容提升参与丰富度

自治、法治、德治是基层治理的“三驾马车”,“三治融合”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宿州市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持续推进“三治融合”,有效推进了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打好法治底色。

“一些乡村利用村规民约等‘土规矩’和农村风俗的‘老理’,运用群众自己的法解‘疙瘩’,效果非常好。”赵学东说,在自治上,宿州市探索通过群众事群众议的办法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全市村级综治中心普遍设有群众说事的地方,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四民”工作法,推进村(社区)内道路整修、环境治理、矛盾调解等事项落实。

在优化法治服务方面,宿州市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法治宣传品牌,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推动“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创建法律服务“网上店铺”244家,发布法律服务产品1216个。

“我们不断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孝文化为载体,将孝文化运用于解家事、和邻里、止纷争,引领德治新风。”赵学东说,通过开展“见义勇为模范”“孝亲敬老好儿女”“最美媳妇”“最美婆婆”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孝贤典型来传家风、易旧俗、树新风。

赵学东说,通过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实提高,实践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