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两级法院:扎根改革沃土 绽放为民之花

2021-12-31  来源:人民法院报

身处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两级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持续推动人民法庭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不断创新司法便民利民举措,积极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用优质的司法服务保障“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发展。

优化布局定位

下好“一盘棋”

今年10月26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宿州市23名省人大代表考察滁州市两级法院,第一站选在了新投入使用的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乌衣人民法庭。

“乌衣镇紧邻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是滁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乌衣法庭的高标准建设,就是要立足地方特色,发挥区位优势,更好地发挥人民法庭高效化解基层纠纷的优势作用,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徽向代表们介绍道。

乌衣法庭的法治与人文相结合的独特设计理念,以及一系列人性化的便民设施和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巡回法庭等服务企业举措,深受代表们褒扬。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法庭的职能定位也在不断优化。滁州中院不断调整优化人民法庭布局、功能定位,全面推进人民法庭专业化建设。围绕人民法庭基础设施、审判质效、多元化解、法官工作室等工作,滁州中院先后出台5项管理制度,构建由各基层法院具体抓、中院职能部门全盘抓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涵盖人民法庭审判质效、基础建设和司法作风的立体式管理网络。

为着力解决法庭硬件设施老化、服务半径过大、功能弱化等问题,2018年以来,全市法院新建、改扩建人民法庭7个,31个人民法庭均实现办公区、审判区、生活区分离改造,文化室、干警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完善,全部达到规范化人民法庭建设标准。

天长市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天长市人民法院紧扣长三角司法协作一体化要求,把人民法庭作为跨域协作的“先锋”,主动跨省与周边市县结对共建。秦栏人民法庭、铜城人民法庭分别与仪征市人民法院陈集人民法庭、盱眙县人民法院马坝人民法庭签署司法协作框架协议,有效发挥司法服务和保障作用。

滁州法院结合法庭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司法服务大众化和审判工作专业化两方面要求,来安县人民法院新安人民法庭、凤阳县人民法院府城人民法庭、定远县人民法院定城人民法庭等主城区法庭分别设立了金融、家事、少年审判等类型化案件专业化审判团队,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提升同类案件审判质效。人民法庭与辖区功能及规划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了办案质效。2018年以来,全市人民法庭审结各类案件48242件,占民商事案件结案数的27.9%。

融入基层治理

构建“一张网”

“法官的这个建议,值5000斤稻子钱!”今年秋季,凤阳法院小岗村人民法庭高效妥善处理一起农产品买卖合同纠纷后,小岗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程夕兵由衷地称赞道。

小岗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小岗村最早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小岗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社的背后是几百户农户,许多农产品买卖合同都是以合作社名义对外签订的。今年上半年,合作社与深圳某农产品供应公司签订了240吨特色大米买卖合同,合同金额200多万元。农户按照合作社下达的指标种植了特色水稻。到了秋天,因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农产品公司怠于履约,农户们收获下来的几百吨稻子都储存在仓库中,白白支出不少仓储费的同时,也面临着赔本的风险。看着心里窝火的乡亲们,程夕兵将深圳某农产品供应公司起诉到小岗村法庭。

“这种特色大米质好价高,农户们自己舍不得吃,在本地又不好卖,如果不妥善处理,农户们的辛苦很可能血本无归。”带着这样的想法,法官张睿迅速与深圳某农产品供应公司取得联系,耐心向公司负责人释法析理,告知不及时履约将面临的严重后果。最终,在一周时间里,深圳某农产品供应公司找到了另一家公司与合作社重新达成收购协议,并提供了相应担保,案件调解成功。

2019年,小岗村法庭牵头建立辖区重大事项咨议工作平台,进一步厘清人民法庭与基层党委、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和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关系。两年多以来,小岗村法庭围绕淮河干流重大治理工程、大规模移民迁建、农村新一轮土地和宅基地确权等基层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事项等热点难点,提供法律意见,评估法律风险,现场处置纠纷,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肯定。

全市法院主动将人民法庭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距离法庭较为偏远的镇村设立了70个法官工作室。依托法官工作室,在社区推行网格化布局,在乡镇推行“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让法官从坐堂问案向深入基层一线转变,提前介入在农村地区化解难度较大的土地流转、土地征收等纠纷,指导村两委、村民代表、乡贤等调解力量,实现有限司法资源与无限社会力量有机融合,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了以“人民法庭为点、法官工作室为线、基层调解组织为面”的解纷网。

做细便民服务

保持“一颗心”

“喂,请问是桥头法庭吗?收货商欠了我几万块小麦款,我要了好几次他都不理,我想去告他。我住在东潘村,这几天下雨过不去,你们能帮帮我吗?”今年10月15日,明光市人民法院桥头人民法庭接到当事人刘某的求助电话。考虑到刘某年事已高,雨天出行确实不便,法官决定驱车前往,为他提供上门立案服务,并在确认符合条件后当即受理了案件。返程路上,警车不慎陷入泥坑,刘某主动帮忙,找来拖拉机将警车拖出泥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市法院布点建设了包括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重点乡镇(社区)法官工作室、偏远乡村诉讼服务点的“一心三点”全方位诉讼服务网络,实现诉讼服务半径进一步缩小。法庭干警始终保持为民司法的热心,为行动不便、立案困难的当事人提供上门立案服务已经常态化。今年以来,全市人民法庭共为群众直接立案2675件。

滁州中院同样注重人民法庭的信息化建设,将一些符合法庭工作需求的新技术“下沉”到最前沿、最末端,以信息科技创新为人民法庭诉讼服务增势赋能。全市31个人民法庭均实现庭审直播、智慧语音识别转写、电子质证、电子送达等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法庭审结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由41.9天降低至29.7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云调解”平台也与法庭多元解纷工作模式相得益彰,指尖上的智慧化法庭全面构建,2020年以来已在线化解纠纷2177件,进一步助推乡村“智慧治理”。

此外,滁州法院充分发挥巡回法庭作用,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重点选取涉及抚养、赡养、婚姻和相邻纠纷等群众身边易发案件,选择纠纷发生地、农贸集市、村委会、农家院落等场所开展巡回审判,通过背包法庭、黄昏流动法庭、假日法庭等方式开展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并结合案件情况,进行普法宣讲,年均办理案件700余件,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延伸职能触角

打造“亮品牌”

“多亏法官和调解员耐心做工作,给我们一段时间冷静,回去没多久我们就和好了。”今年5月,丁某与妻子刘某携手来到天长法院秦栏法庭,对庭长韩玉惠表达感谢。

一个月前,情绪激动的刘某来到秦栏法庭,遇见刚开完庭的韩玉惠便开始大声哭诉,称丈夫丁某在微信上侮辱了她,让她无法忍受,要求离婚。安抚好刘某的情绪后,韩玉惠引导她在法庭诉讼服务站立案,并马上联系丁某了解相关情况,核实相关细节。丁某认为双方并没有本质的矛盾,坚决不同意离婚。韩玉惠也发现刘某虽看起来态度坚决,其实仍心系孩子和家庭,对丈夫也并非没有感情,只是对丈夫说的话耿耿于怀。

韩玉惠邀请获评过孝老爱亲类“天长好人”,同时也是“三好”媳妇的陈文文一同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二人以“孝爱”“和合”理念为切入点,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劝告双方充分考虑两名子女,尤其是尚且年幼的小女儿的健康成长,珍惜夫妻同心创业成功的成果,冷静看待婚姻家庭矛盾。最终,丁某就自己发送侮辱性消息的行为当场向妻子诚恳道歉,承诺会改变自己强势的性格,遇事多与妻子商量。

看到刘某犹疑不定的眼神,韩玉惠决定给予双方30天离婚冷静期。一个月后,二人重归于好,携手来法庭撤诉。

天长市秦栏镇素有“孝子之乡”的美称,是中华二十四孝故事“弃官寻母”主人公朱寿昌的故里。秦栏法庭依托当地孝文化底蕴,创新将孝文化融入家事审判中,成立“孝爱调解室”,聘请当地“最美”家庭、“五好”家庭代表和形象好、心地好、口碑好的“三好”媳妇参与家事纠纷调解,打造“孝爱家事”调解工作品牌。2020年以来,该庭共受理家事纠纷116件,调解撤诉62件,辖区多年未发生一起赡养纠纷。

滁州全市人民法庭结合各地不同的区域位置、自然人文等特点,深入开展“一庭一品”特色创建活动,全面助力辖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乡村振兴,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本地特色的人民法庭应运而生。定远法院张桥人民法庭根据辖区二龙回族乡地方民族特点,与当地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建立微信群,邀请少数民族中德高望重的村民参与调解,诉前调解纠纷190余起,实现了“无讼民族乡”创建目标。天长法院铜城法庭、定远法院藕塘人民法庭立足“红色之乡”定位,在红色旅游景区设置巡回办案点,为群众答疑解惑,年均调解案件百余起,打造流动的“红色法庭”。明光法院通过构建一庭三所联动机制,对涉诉纠纷进行归类统计,总结诉讼原因,分析研判辖区矛盾纠纷现状、特点与对策,2020年以来共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交辖区社会矛盾纠纷调查报告8篇,为基层组织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全市法院要把握新时代人民法庭功能定位,不断完善法庭管理运行机制,结合辖区实际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民法庭工作模式,发挥好人民法庭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作用,继续推动完善‘三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力保障滁州市高质量发展。”许徽表示。(记者 周瑞平 通讯员 祁福广西 商仑)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