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红色小板凳"文化志愿服务队:从"小舞台"到"大平台"

2022-05-07  来源:安徽长安网

“‘红色小板凳’文艺演出形式多样,有地方戏,小品,说唱等等,看得‘过瘾’,老有老的乐,少有少的欢,我们都喜欢。”近日,在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镇玉龙广场,一场“红色小板凳”文化志愿服务队文艺演出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大家纷纷表示,每次看演出都让人难忘,寓教于乐,回味无穷。

让宣讲更接地气 让文艺更有人气

“‘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就是通过文艺演出与理论宣讲深度融合的形式,既要让群众坐得下来,还要让群众听得下去,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党的理论落地生根。”含山县文化馆馆长靳晓苏说,“以‘群众在哪儿、服务到哪儿’为导向,以‘田间地头的舞台,群众心头的讲台’为目标,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间去宣讲党的理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让宣讲更接地气,让文艺更有人气。”

2019年6月,为创新文化活动和理论宣讲,含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委宣传部、县文旅体局组织成立了一支文艺轻骑兵式的演出小分队,由县文化馆负责具体实施。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深入到群众中间去,把党政理论的专题宣讲融入到文艺节目中。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号召,含山县文化馆组织挑选文艺骨干志愿者和理论宣讲员,编排“理论+文艺”专题节目内容,构建了“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志愿者人才库和节目库。每次活动,从人才库和节目库里抽取6—12名志愿者和5—8个节目临时组成一支志愿小分队,走进村庄、社区、学校、部队、厂矿、敬老院、广场等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并自带红色小板凳,方便群众随时就坐观看。演讲、歌曲、舞蹈、戏剧、小品、民俗,现场表演,志愿者们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内容上,理论与文艺深度融合;形式上,志愿者们与群众真情互动,把主旋律、正能量讲得群众爱听、群众爱传。

只要群众有需要 他们就会经常来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在含山县林头镇青山敬老院内,当志愿者为老人们演唱这首《江山》的时候,一位老人突然站起身来,大声喊起:“共产党好!”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久久回荡。临走的时候,一位老奶奶拉住志愿者的手,问下次什么时候来,队员们告诉老人家:“只要你们需要,我们就会经常过来。”

是的,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就会经常来。“红色小板凳”就是这样被老百姓叫响的。没有华丽的舞台,只要板凳一摆、灯光一打、音响一开,群众就会围拢过来。

“我原以为我的价值只在那三尺讲台上,可当我遇上‘红色小板凳’,穿上红色小马甲,从此便有了更广阔的人生大舞台。”含山二中教师童文玲说,能参加“红色小板凳”文化志愿服务队,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

据介绍,“红色小板凳”的志愿者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遍及全县各地,既有艺术专业老师,更有普通工人、农民、学生。活动作品原创力度也不断加大,一批优秀的原创作品如反映脱贫致富的新民歌《你看看太湖村有多美》、表现马鞍山市第一位共产党员的红色情景剧《王再生》等作品在省市频频获奖。此外,结合时代特色的主题系列如“乡村扶贫文化行”“乡村振兴文化行”“反电诈、禁毒进社区”“‘疫’路前行,含山有我”等在全县各地广受关注。三年多来,“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着重从老百姓关心的国计民生入手,服务项目不断扩展,服务频率不断加快,服务时效不断提升。

志愿服务再提升 作为典型获表彰

2021年7月,在含山县委宣传部和含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进行了资源再整合和内容再创新,成功组建了含山县“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志愿服务总队,下辖全县8个镇支队、119个村(社区)分队,并分别设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县、镇、村三级志愿服务体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非遗传承、社会治安、文旅提升、疫情防控等都成为志愿服务的内容。“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正实现从“小舞台”到“大平台”的全面提升。

“寒来暑往,三年多来,全县8个乡镇119个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军营、敬老院都留下‘红色小板凳’奔波的足迹,累计开展活动250多场次,受众总数10万多人次。”靳晓苏说。

2020年,“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被评为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示范项目,2021年11月,被评为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全国“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典型项目。近日,含山县“红色小板凳”文化志愿服务队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十佳”先进典型、团市委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

(苏自山)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