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守望互助队谱写乡风文明新韵

2022-10-06  来源:安徽法制报

每个人的家乡情结里,都藏着桃花源影子。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如何更接地气地提升平安建设和村民自治水平?去年9月,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反复考察实践,在全镇试水“党建+邻里互助队+N”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全镇25586户精准划分成1350个邻里互助队。通过“邻长”守望本邻乡亲的方式,重拾“远亲不如近邻”的久违乡情,从而实现村民高度自治,谱写乡风文明新韵。

9月16日,记者专程深入该镇走访。颍泉区宁老庄镇辖20个村(居)社区,居民12万人。随着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该镇党委、政府会同颍泉区政法部门认识到,基层社会治理的节点在于如何实现柔性管理,构建矛盾纠纷风险排查和分层递进的纠纷解决体系,第一时间回应群众碎片化、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服务乡邻,互助互进,培育自治。2021年9月3日,宁老庄镇专门出台邻里互助队实施方案,以每片设1片长、每自然庄设1组长、以居住临近的10-20户群众为单位设1邻长的标准,将全镇25586户精准划分成178片、289组、1350个邻,构建“片、组、邻”全覆盖立体网格,形成关联户主动报告、网格员监督管控、行政村有效治理、政府统筹解决问题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人在格中走”到“事在格中办”的延伸。

由20户组成的邻里互助队,邻长是群众自己选出来的。由于邻长知根知底,所有事务执行起来熟门熟路。依此类推,每自然庄设一组长,上级再设片长。一批综合素质较好、无违法犯罪记录且热心村居事务、乐于服务群众的优秀人选脱颖而出。片长、组长和邻长处于动态调整状态,一旦出现不适合担任的情况,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可以随机进行更换。这些片长、组长和邻长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很快成长为“六大员”,即:党的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乡风文明引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居环境监督员、为民办事服务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邻长、组长和片长的待遇,村、镇通过积分兑换、评优选先等形式,每月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精神鼓励。

宁老庄镇司法所所长刘志强介绍,该镇每个自然庄都拥有一位法律明白人,每个行政村一般拥有7至8个法律明白人,全镇拥有法律明白人250余名,驻守在“邻里互助队”第一线。其中,有不少法律明白人担任着邻长或组长、片长。锦湖村是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该村邻长韩小彬是今年春节前夕被选任的年轻人,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手工绘制的“邻里互助队”分布示意图。这份用钢笔绘制的民居分布地图,清晰而直观地显示着以“邻里互助队”为单位的地理信息,包括各“邻里互助队”每户人家在村庄所处的位置、常住人口姓名、外出务工情况以及联系方式等,甚至细致到每队每户人家房前屋后的池塘、水井、柴垛等分布情况。据介绍,这样一目了然的手工绘制地图,每个自然村都有。

由于把各家各户有机地划成了“邻里互助队”单位,邻长又是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邻,处理起矛盾纠纷就特别透明。该村麻湖庄有位退休教师,与村邻因承包地边界产生纠纷。镇干部多次处理未果,邻长获悉后,第一时间组织本队法律明白人和当事双方实地丈量,由于计算口径不一致,这位退休教师不服。第二天,他们再次邀请片、组的法律明白人参与评议见证,终于让双方心服口服,矛盾很快得到化解。

在疫情防控期间,从片到组,再到邻里互助队,无论是通知核酸检测,还是站岗值班、疫苗接种,只要在以邻里互助队为单位的小群里“吆喝”一声,就即时通知到了各队各户。所有指令,都是由片到组,再到邻里互助队,几乎是即时发布,即时执行。

如果说这种令行禁止和一呼百应,在非常时期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邻里互助队”更大意义上,是日常生活中的邻里守望,它带给乡村居民更多温馨的互帮互助。

申庄村在今年秋收期间,以“邻里互助队”为单位,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各自驾驶着电动三轮车,采取集中收割方式,互相帮助,从一位村民家的田地,转移到另一户村民家的田地,凝心聚力,联手攻坚,大家有说有笑地用联合收割机打下粮食,确保第一时间颗粒归仓。村民们感慨地说,“邻里互助队”抢收抢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体验到你帮我助的快乐氛围。

在申庄村部采访时遇到宁老庄镇妇联主席刘鑫。说起邻里互助队,这位参加工作32年的镇干部如数家珍。去年以来,该镇妇联招募“向日葵”巾帼志愿者338名,成立向日葵巾帼志愿服务团队,其中有276名兼任女性邻长。巾帼志愿者与邻里互助队联合开展环境整治、空间清理、秸秆禁烧、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

一年来,全镇1350名邻长充分发挥网格员力量,全镇未发生一起有影响的刑事案件。在平安基础上,片、组成立村级理论宣讲员队伍,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反电信诈骗、移风易俗、文明劝导、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宣传活动;邻长加入到各组织中,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破除婚丧喜事陋习,大力倡导和弘扬文明新风。20个村均建立完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新时代文化阵地,还建设了皖北民俗馆,让文明的种子深植群众心中。(聂学剑)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