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跑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速度”

2022-10-06  来源:马鞍山日报

职责内的事情“包办”,职责外的事情“帮办”,社区警务室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多方联动汇聚平安力量,打造六大群防群治组织,营造“社会治安人人有责,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一站式对接、三层次过滤、一体化调裁、多要素保障”的“131+N”解纷新机制,促进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解决在诉前……马鞍山市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五大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质效,连续10年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表彰。

小小警务室撑起大平安

9月28日上午7时30分,市公安局桃源派出所珍珠园社区民警黄建松已经来到所里。每天早上提前到单位,对辖区前一天的警情进行梳理,这是黄建松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这样我会及时发现辖区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上门做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完早会,黄建松便匆匆赶往警务室。

因为身高1.93米的缘故,在珍珠园社区,提起黄建松的名字,也许有人不认识,但你要说“大个子警官”,那大家都知道。

从治安警到刑警再到社区警,黄建松说,自己最大的改变是耐心多了。“做社区民警最重要的是,要牢记自己是为群众服务的,职责内的事情‘包办’,职责外的事情‘帮办’。”

为了让辖区居民有困难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社区民警,黄建松把自己的手机号印在警民联系卡上,无论多晚,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帮忙。现在有了“警民议事厅”微信群,黄建松和辖区居民联系起来就更方便了。

每次接到求助,黄建松都会尽心把事情办好,虽然大多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因为楼上渗水问题,两户居民吵得不可开交,黄建松前后跑了多趟,最终两户居民握手言和。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黄建松创新实践“一室两群三力量”,即一个警务室(珍珠园社区警务室)、两类微信群(居民群众群、商户企业群)、三支群防群治力量(志愿巡逻力量、物业保安力量、义警巡逻力量)。

“‘大个子警官’人热情又有耐心,有事找到他,他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有他在,我们很安心。”家住珍珠园社区的谷宗平说道。

据悉,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倾”的原则,马鞍山市城区全面推行“1+4”社区警务模式、农村全面推行“一村一警一辅”工作模式,建成公安综合警务站11个、农村中心警务室61个,以专带群、联防共治,实现了街面“两抢”案件“零发生”。

调解小矛盾和谐大民生

“困扰了自己四个月的问题,没想到你们仅用十几天的时间就解决了。”日前,在雨山区人民法院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拿到赔偿款的刘某握着调解员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这只是马鞍山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努力发展提升“马鞍山经验”的一个缩影。

推动形成“一站式对接、三层次过滤、一体化调裁、多要素保障”的“131+N”解纷新机制,促进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解决在诉前。今年来,马鞍山中院制定加大九类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工作实施方案,以开展民间借贷、离婚纠纷、买卖合同等九类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工作为抓手,重点化解“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纠纷。针对物业服务等纠纷,着力推广“类型化示范判决+调解”解纷模式,选取个案先行示范裁判,判决一案、引导一片。

各县区法院结合当地情况,多样化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如含山县法院与综治中心密切对接,先行调解;和县法院结合“和”文化,邀请社会贤达参与调解,形成“法官工作室”“小巷调解室”等特色调解工作模式;当涂县法院建成“周冰一工作室”,打造“七房村无讼社区”;花山区法院成立“老兵调解室”,安排云上法庭开展诉前调解;雨山区法院依托夕阳红调解中心、金融商贸诉调对接中心诉前化解纠纷,实行“诉前保+诉前调”模式;博望区法院在皖苏“两省一街”社会治理中心设立诉前调解室,就地化解跨区域纠纷。

记者 刘明培

通讯员 方欢 孟振华 桂月亮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