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 检徽闪耀——淮南市人民检察院以文明创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11-03  来源:淮南日报

厚培文明沃土,增亮检察底色。近年来,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始终坚持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树立检察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工作发展的总抓手、原动力,持续推进文明创建与机关党建、检察业务、检察文化相融相促,依法忠诚履职,强化责任担当,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检察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文明花开别样红,检徽熠熠放光彩。

文明育检,彰显履职担当

“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突击活动,也不是做给人看的‘面子工程’,而是踏踏实实办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增强群众的精气神。”这是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对文明创建工作的共识。

2015年2月,淮南市人民检察院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以来,至今已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殊荣。“这是崇高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干警纷纷表示要倍加呵护,增光添彩,让文明的力量成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多年来,该院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列为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文明创建工作与检察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做到人员机构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文明建设经费到位,营造领导挂帅、全院动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创新载体,强化措施,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该院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检察队伍素质,大力倡导“心术正、人品好、行大道”,坚持把文明素质教育融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活动之中。新一届院党组班子,更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创建的实际成效促进工作落实、提升能力水平、展现文明形象,助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凝聚创建合力

为了助推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先后成立19人的市直机关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队、33人的疫情防控应急队,锻造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检察铁军,以绝对忠诚可靠之躯积极投身文明创建火热实践。

2022年9月,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入选市直机关双月评选“十佳好人好事实事”。

坚持“党建促创建”工作思路,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建立“党建+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构建了党建与文明创建相互融合、双向提升的良好格局。

该院立足培植“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品牌,用好“理论、实践、引导、示范”四个课堂,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政治轮训、榜样学习等主题教育培训53场次3000多人次。同时依托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蓝·天使 牵手少年 检护未来”“防养老诈骗”“青春心向党 建功创辉煌”“检察红马甲 交通志愿行”“美丽社区 携手共进”等系列主题党日品牌行动,踊跃响应“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积极开展第一号至第八号检察建议的落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和“脚下”安全,进一步推动文明创建工作提质增效,使文明和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司法为民,传递法治温度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该院始终把司法为民、奉献社会作为始终如一的文明创建宗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文明司法的力量。

一桩桩公正案件彰显检察担当,一件件惠民实事浸透为民情怀,也为文明创建注入法治力量。

该院厉兵秣马,苦练内功,围绕高质量履行主责主业的奋斗目标,做优“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以文明司法传递法治温度,促文明花开香飘千家万户。

淮南市检察机关通过进企业、进社区宣传民事检察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促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仅去年以来,该院为群众开展法律宣讲14次,开展法治进校园宣讲20余次,针对脚底下安全和综合治理等安全隐患问题,依法发出检察建议50余件。

文化亮检,打造特色品牌

“文明是软实力,也是强动力。”近年来,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大力实施“文化立检、文化固检、文化育检、文化亮检”四大战略,打造淮南检察文化特色。

精心装点特色文化亮点。该院结合墙体文化建设,用检察文化固化于“物”、美化于“景”、教化于“人”,同时打造了文化走廊、阅览室、荣誉室和文体活动室、文化创作室等几大文化亮点,利用新媒体推送箴言警句,时时处处浸润干警心田。

全面打造检察文化宣传平台。升级淮南检察网站,创办季刊《淮南检察》,开通淮南检察“两微一端”,“淮南检察”官方微信公众号已经20次进入全省检察系统排行榜前十,编发微信1300余期,阅读量达50余万人次。开通在线视频培训系统,加强法律法规、政治理论等培训;协助拍摄《法约淮南》以案说法普法教育片20期,打造全方位的检察文化传播平台。

创建春风处处涌动,文明之花遍地绽放。淮南市人民检察院走出了一条具有检察文化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为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王来勇)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