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矛盾纠纷“抓早化小”

2023-06-12  来源:安徽法制报

近年来,贵池区马衙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早发现早调处”工作法,以“小组长”“小组会”“大调解”等新举措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小组长”筑牢基层防线

“葛组长,村里的老葛把我老伴墓前的水泥路撬了,我要求他恢复原状,请村里帮忙处理。”日前,滨河社区刘冲葛组村民小组长葛子龙接到群众反映后,迅速赶往现场,对纠纷双方进行耐心劝解,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化解了一起因墓前道路问题引发的纠纷。

在农村,村(居)委会是最基层的组织,而村民小组长则是最小的“村官”。村民小组长虽然官不大,但村民的大事小事都离不了,大到村子里的乡村振兴规划,小到村民间的矛盾纠纷,都需要小组长亲自上阵。村民小组长作为最基层的调解员、信息员、联络员,已然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据了解,马衙街道目前有222名村(居)民小组长,他们分布在街道的各个村落、社区,在乡村基层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2年以来,村(居)民小组长化解矛盾纠纷170余件,化解成功率达98%以上,实现了矛盾纠纷抓早、化小、不出村的目标。

“小组会”倾听民意民声

“小组会就是要听大家聊,有什么说什么,有难事大家一起解决。”在南星社区的小组会上,社区干部邀请群众共同参与,和群众拉家常、议问题,将服务群众、民意收集、基层治理、普法宣传等工作结合在一起,整合司法、信访、民政、人民调解等力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去年,辖区内某社区整体搬迁后,安置房建设成为“市长电话”的热点问题,该社区借小组会之力,对搬迁户做好政策宣传和安置房建设进程反馈,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近年来,马衙街道通过定期开展开门接访、邀请群众参加小组会等形式,把主场和主动权交给群众,给民意充分表达的机会,群众可以当场提出涉及群众利益的任何问题,由各级代表和街村干部现场答复,以零距离议事、面对面沟通、实打实回应,引发干群共鸣,并从民意中提取潜在矛盾纠纷,提前介入化解。2022年以来,小组会共收集社情民意数百条,开展法律知识宣传17场次,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

“大调解”助力基层治理

4月19日,滨河社区杨畈组居民章某根气冲冲地来到社区,向调解员赵磊反映,同组居民杨某银将他家门口的机耕路人为损坏,两人因此发生激烈争吵。赵磊一边安抚章某根的情绪,一边联系杨某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

据双方陈述,前不久因乡村河道美化,机耕路边水沟改道,章某根在原有机耕路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宽,由于其未经杨某银同意就私自施工,导致杨某银的部分田埂被侵占,杨某银一气之下将道路损坏。

了解情况后,赵磊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表示两家都是一个居民组,又是邻居,不要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建议双方各让一步。经过赵磊耐心劝导,章某根同意将侵占的地块恢复原状,杨某银也表示在不影响水沟功能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宽道路。最终矛盾得以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在马衙,像赵磊这样奔走在矛盾纠纷化解一线的社区调解员还有很多。为了提升矛盾纠纷调解成效,马衙街道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设立街道、社区人民调解组织12个,构筑了“大调解”“大信访”工作格局,使基层调解组织成为采集信息、感知风险的“神经末梢”和化解矛盾、消除隐患的“前沿阵地”。基层大量矛盾纠纷因调解员的及时介入得以有效化解,邻里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同时,马衙街道还施行“调解员竞聘上岗”“调解员聘任制”,每年根据人民调解员的案件调处率、满意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对及时、准确、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给予适当奖励,并定期给人民调解员开展业务培训,安排调解员旁听法院庭审,不断提升调解员依法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深做实‘小组长’‘小组会’‘大调解’等各项举措,不断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切实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马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章晋霞表示。(通讯员 吴俊杰 张文 记者 尤忠祥)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