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安徽这三家有何过人之处?

2023-11-08  来源:安徽日报

11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是由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评选,共评出104家单位,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三问”工作法、桐城市人民法院“六尺巷六步走”工作法、马鞍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导、解、防”工作法位列其中。6日上午,三家单位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

“三问”工作法

预防化解征地拆迁矛盾

芜湖市沈巷镇位于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设的前沿阵地,征迁项目多,任务重,时间紧。征迁过程中,各类矛盾风险易发多发,为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该镇创新“三问”工作法,将倾听群众意愿、纾解矛盾堵点、保障群众权益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贯穿征地拆迁工作始终,取得明显效果。

破解征地拆迁的难题,首先要找准突破口,了解村民需求。沈巷镇将群众意愿作为首要之问和征迁工作的“第一前提”,确保行政决策与群众意愿相向而行。党小组长、村民组长、网格员、乡贤等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深入摸排拟征迁地块实际现状、历史遗留问题等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针对财产继承、土地归属、拆迁补偿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坚持普法说理走在前,线下入户“面对面”的原则,上门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用心用情以案释法。此外,沈巷镇还通过居民微信群“键对键”向群众广泛宣传拆迁相关法规政策,最大限度争取群众认可、避免矛盾纠纷。为确保拆迁的顺利进行,沈巷镇创新开展模拟征迁,工作人员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对补偿方式等进行评估测算,模拟签约率超95%才启动正式征迁。

随着征迁工作的展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逐渐增多,此时,沈巷镇将“如何疏通堵点”作为第二问,并以此作为征迁工作的“第一要务”,确保征迁过程平稳顺畅。该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签协议、交钥匙,并及时依政策兑现“先交房先选房”“先交房多补偿”等奖励政策,让群众听到的政策变成看到的“好处”,起到“徙木立信”“带动一片”的效果。针对因权属、补偿、分配引发的集体资产、邻里、家庭等矛盾纠纷,各村“两委”采取“板凳议事”等形式,召开村民小组议事会,让“群众自断家务事”“群众家事群众评”,有效预防化解“兄弟成仇”“邻里反目”等矛盾纠纷30余起。

征迁效果如何,还要再“问”群众满不满意,这也是征迁工作的“第一目标”。沈巷镇各村(社区)依托居民微信群,常态化跟踪群众安置过渡期情况,及时通报补偿落实及安置房交付进展,累计帮助200余户困难群众申请到公租房或落实租房补助。对于群众反映安置过渡期就业及子女就学等问题,及时与上级人社、教育部门联动解决,确保群众“征”得放心、“等”得安心。为严肃征地拆迁工作纪律作风,沈巷镇坚持系统治理、以案促改,防止征迁后因“同地不同价”“同人不同法”等引发次生矛盾风险。据了解,2018年以来发放安置房450套、各类款项2142.84万,均未发生违纪违法问题。

矛盾纠纷化解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久久为功。沈巷镇依托镇综治中心,整合征迁办、信访办、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力量,设置“征迁纠纷工作室”,全天候、一站式兜底受理征迁衍生的婚姻家庭、经济债务等各类矛盾纠纷,同时建立跟踪回访机制,避免“一拆了之”“一签了之”,确保群众权益依法保障到位。

“六尺巷”六步法

走出矛盾化解新路径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名相张英在面对家人与邻居建墙纠纷时写下的回信。寥寥数语却化干戈为玉帛,“六尺巷”的故事也广为传颂。

新时代,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将“六尺巷”典故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以“和”文化感化人,化解大量矛盾纠纷。2015年孔城法庭又将“六尺巷”精神融入诉讼调解,提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并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设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六尺巷调解室”,有效纾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不是遇到纠纷,搬出典故双方就能握手言和,它的实质内容是,承办法官通过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融理于情,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让”“和”精神贯穿其中,帮助双方化解矛盾。在这六步法中,听是基础,不仅用“耳”听,了解前因后果和双方诉求,还用“眼”听,观察当事人状态,判断矛盾纠纷的激烈程度,更用“心”听,切准矛盾的根源、症结、争议焦点,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矛盾调解的过程中,法官不是平铺直叙地进行劝解,而是将乡言乡语、乡风乡俗、乡情乡义融入其中,以法为据讲法理,以理服人析利弊,以情化人消隔阂,最终不仅案结事了,更化解矛盾、修复关系。

如今,在安庆市委政法委推动下,桐城市对“六尺巷调解法”内涵、外延不断进行升级,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切入点,从诉中调解延伸至诉前调解,从司法调解扩展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构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多元化解体系。桐城市设置了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选聘专兼职调解员1500余人,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数同比下降15.6%、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16.3%,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

“导、解、防”三字经

破解医患矛盾

医疗纠纷专业性强、诉赔金额高、化解难度大。而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往往需要通过司法鉴定作出判断,法院审理时间较长。以前,解决好一起医疗纠纷,对医院、患方及家属来说,可能都是“脑壳痛”的事。但如今,在马鞍山“导、解、防”机制下,发生医疗纠纷后,第一时间从医院转移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医院不仅能尽快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患者也能有专门的调解机构帮助处理矛盾纠纷。

所谓“导”,即树导向,畅通主渠道。医调委是专门处理涉医疗纠纷的调解机构。为增强医患双方对医调委的认同感,树立“医疗纠纷化解找医调委”的社会导向,马鞍山市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医调委调处医疗纠纷提供制度保障,明确索赔金额超过1万元的医疗纠纷,必须申请医调委调解。聚焦医患双方在病情认知、医学知识、医疗服务规范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咨询答疑、一线宣讲等方式,及时主动对接群众,有针对性地释法明理,赢得信任。现在,群众主动申请医调委调解的医疗纠纷逐年递增,2021年以来调解数占医疗纠纷数在80%以上。

所谓“解”,即专业解,彰显公信力。马鞍山市明确“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工作思路,选聘10名专职调解员和113名医学、法学专家组成专业团队,设立法律、医学2个专家咨询委员会和4个专业调解组,每组配备具有医学、法学等专业资质的调解员,为医疗纠纷化解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调解过程中,医调委坚持依法依规按政策调处,按照准司法程序,做到受理、调查、评估、定责、协议等环节公开透明,彰显公平公正。在成功调解的1157件纠纷中,“零赔偿”214件,确认医疗机构有过错的全部履行到位、无一反复。全市“赖床”“医闹”事件由2010年前的年均约40起,下降至近五年“零发生”。

所谓“防”,即促防范,助力控源头。对于可能引发极端案事件的重大医疗纠纷,采取“一线工作法”,第一时间选派调解员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及时稳定患方情绪、缓解对立局面,引导进入调解渠道。每处理一起纠纷,医调委均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意见,发出风险提示单10余份,提出防范建议50余条。在日常工作中,定期编写纠纷处置案例汇编,组织上门送教、入院巡讲,提升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水平。每年发布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年度分析报告,并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定期召开医疗纠纷分析会,提出管理建议并协助依法处置医护人员医疗行为不规范问题21件次,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记者:李晓群

图片:由省委政法委提供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