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风皖韵里寻找“解纷良方”

2023-11-14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枫”景正好。近日,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评出104家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三问”工作法、桐城市人民法院“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马鞍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导、解、防”工作法位列其中。

经济持续增长,群众期待水涨船高,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问题随之凸显,矛盾纠纷时而出现。有矛盾,才能有变化、有进步。如何解纷止争,是门大学问。几十年来,“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在全国落地开花。从桐城市“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西递村“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到临涣镇“一杯茶调解法”,安徽各地将“枫桥经验”与地方实际、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条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之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安徽好“枫”景缘何“圈粉”?

人是解纷止争的主体。时代在发展,无论“枫桥经验”形式和具体内容如何改变,服务群众的宗旨不能变。今年以来,安徽创办“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从12345热线涌进来的民意和诉求,都会成为政府部门优先办、重点盯的事项。“解铃还须系铃人”,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才可能找到打开新局面的钥匙。既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也强调以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视治理成效的标尺,“枫桥经验”得以在安徽发扬光大。芜湖市沈巷镇创新“三问”工作法,先问群众意愿、再问如何疏通堵点、三问群众满不满意,时时处处围绕群众权益保障做文章。以人为本,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能更好地把群众智慧力量凝聚好、合理诉求解决好、合法权益维护好。

安徽“枫”景的蓬勃生命力来自实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方法,只是第一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制度层面的探索完善,才能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历久弥新。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又要有自“下”而“上”的积极互动。既要通过多元共治将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基层,又要因人施策、对症下药,满足群众多元诉求。既要让专业调解力量走得进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起家常、建得了感情,又要通过线上申报、云端调解、智慧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合肥推出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让行政执法晒在阳光下;马鞍山以“导解防”三字经缓解医患矛盾,带动更多地方调解品牌提档升级……土生土长的安徽智慧、江淮经验,正在火热实践中拔节生长、枝繁叶茂。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安徽诚信之风、和睦之美,自古盛行。历史建筑、日常物件,或许是承载着“和合”特质的文化载体。桐城“六尺巷”虽小,却深藏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智慧。西递“作退一步想”墙角虽窄,却被“谦让和合、豁达通融”的徽州文化浸润而天宽地阔。临涣“一碗茶”虽不起眼,却能让人在热茶前、谈笑间握手言和。不少地方从耳熟能详的礼让故事入手,借古喻今,动之以情、释之以法,实现了群众互谅互让。以文化为媒介,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徽风皖韵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打造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让一方群众心灵受到涤荡、精神为之升华,这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重要基础。

矛盾时时在、处处有,人民满意是追求。以人为本止纷争、实践探索焕活力、善用文化绘“枫”景,安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徽风皖韵里寻找“解纷良方”,基层善治必将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韩小乔)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