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首位“法官”皋陶故地感受德法相融

2023-11-14  来源:新华社

当古巴比伦在约3800年前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时,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已有人把本属习惯法的刑罚制度化,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治思想。他就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首位“法官”——有“司法鼻祖”之称的皋陶。

皋陶亦名繇,历经尧、舜、禹三代,曾两任舜和禹的司法官,在五刑五典与牢狱创制方面为中国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皋陶注重教化、厚德尚法,提出“慎刑”“轻刑”“刑期于无刑”等思想。

据古籍记载,皋陶死后,葬在今安徽六安一带,禹把这一带封给皋陶的后裔,以表彰他的功绩,所以六安又被称为“皋城”。

位于大别山北麓、长江淮河之间的“皋城”六安,法治精神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精神符号。“我们不断创新普法形式,把公平正义送至千家万户。”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德云说。

多年前,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在当地打个官司,路上来回就得耗费小半天。为解决这一问题,六安基层法院从2015年开始便在交通不便地区设立“巡回法庭”,为老百姓提供上门庭审服务。

基层庭审人员背着国徽,带上电脑、摄像头、网卡等设备,通过“便携式科技法庭系统”,对巡回法庭开庭现场进行实时拍摄,并通过网络实现庭审现场直播,方便监督部门对庭审现场进行实时监督。

2021年3月,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法院三十铺人民法庭受理了一起林木损害赔偿纠纷。立案后,该法庭庭长祝万浩决定把庭审现场搬到受损林地旁,并请遇到类似情形的村民到场旁听。

听完庭审后,当事人和农户纷纷表示“现场调查、实地办案,这样的判罚让人信服”。该案巡回审理后,其他受损农户的赔偿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起到了“审理一案,化解一片”的作用。

“虽然现在交通基础设施有了改善,我们依然坚持把‘巡回法庭’搬到老百姓身边,让大家‘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宣教处副处长汪坤说。

2023年1月,祝万浩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谈起工作经验,他特别提到了自己的秘密武器——调解。

在三十铺人民法庭一楼“皋小法”调解室,一张圆玻璃桌,上面摆着花瓶,旁边几个小沙发,氛围十分温馨。

“最高峰时,我们一年立案数近1300件,但调撤率达到55%。”祝万浩坦言,像劳务、离婚、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纠纷,用调解方式平息矛盾,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最好。

在六安市皋陶社区,当地法院还在社区设立了“皋小法”驿站,建立法官工作室,开展纠纷联调、巡回办案、普法宣传等工作。

“我们坚持德教为先,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咨询法官,就地化解邻里、家庭矛盾。”皋陶社区党总支书记匡开平告诉记者。

过去一年,当地法院累计走进该社区20余次,“皋小法”驿站已成为社区法律宣传和纠纷化解的重要阵地。

皋陶社区原为皋陶村,因皋陶墓在村的东北角而得其名。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

当地文物部门为皋陶墓配了一位专属守墓人——黄其兵。老人今年88岁,已经守护皋陶墓10年。每天一早起床后,他通常会绕古墓巡视一周,捡拾垃圾,打扫卫生。遇到游客过来参观,他会进行义务讲解。

“从小我们就听大人说,皋陶与尧、舜、禹生活在同一个时期,是我们当地的名人。能够守护他的墓,很有意义。”黄其兵说。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