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汲取“枫桥经验”,根植“和合因子”

2023-12-15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民主与法制网讯(□吴灿东 王文怡)徽州一梦,文化善治;“两创”一心,绵延至今。“和合”理念以实现政策法规目标和道德导向为基点,守护公正,以法诠释,以德润心;“歙事井然”推深做实以德辅治,地域治理品牌特色盎然;“绿水青山”与青瓦白砖相得益彰,司法生态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近日,《民主与法制》社安徽记者站随“政法综治江淮行”采访团来到黄山市,一览“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枫“景。

根植和合因子,释放善治活力

黄山市祁门县塔坊镇响潭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民风纯朴的乡土人情,响潭村荣获首批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称号。风景美起来了,民风乡情也要跟着美。在徽州文化的润泽下,响潭村因地制宜,汲取“枫桥经验”,根植“和合因子”,不断发动基层力量,进一步推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使得这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连续17年矛盾不出村”,打响了”响潭实践“的名号,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典范。

”响潭实践“中,如何解决纠纷调处矛盾彰显出一大特色。响潭村根据地缘、亲缘、业缘相近原则,做实“三建立”,即建立“支委+党员+群众”互联制度,实现党员、调解员联系群众全覆盖;建立“村委会+干部+调解员”划片包组联户走访制度,包片干部、调解员做到“四必去”“五必访”;建立“乡贤+能人+纠纷信息员”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乡贤能人及时介入化解,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其次,响潭村作为红茶之乡祁门县的一部分,常有满园茶香氤氲,屋内一派和气,传承“善和”徽文化,修订“响潭民约”,在这个小小村落常常能看见“和合”因子,大街小巷贴“和”字,村头村尾设“和”议事厅,中心剧场观“和事”剧本。和文化既外化在物理层面,又融合于村民心间。最后是让村民自己主动参与到民主议事中,充分激发其“主人翁”精神,再调动乡贤、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村医、“塔坊好人”等有威望、热心肠的人担任“和事佬”,引导村民遇事就来“和事佬”工作站聊天话家常,将矛盾苗头化解在当地,纠纷小事解决在基层,乡村善治活力满满,”响潭实践“行稳致远。

解锁文化密码,深挖古井文化

在徽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歙县,古井文化是基层治理的生动载体。一座座古井形状各异、高矮不同,背后的故事也传承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道理。井多,就意味着人口稠密、烟火气息浓厚、百姓生活富足。歙县大力推广古井文化,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因地制宜一一应用于基层治理,寻找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平安文化的平衡点,打造出蕴含法治元素的“歙”事井然治理品牌,深刻诠释了文化善治的丰富内涵。

古井文化延伸出的“歙”事井然治理品牌分别从字形、字义和字韵上绘就了多张意蕴丰富、生动形象的基层治理实践图。

所谓字形,“井”字横竖交叉,中间一口,状似网格,虽不方正,却可依据地形地势合理划分范围,规范治理区域,科学、民主地构建“党建+基层微网格”的基层治理体系。歙县28个乡镇构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村民住户”四级组织体系,融合政法综治、民政、乡村振兴等各类网格,将基层党组织嵌入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483个,配备网格长182名,推动党员干部、共建单位联系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志愿者等6300余人下沉网格,包括组建由乡贤任网格长,网格信息员、法治主任助理、村居民警组成的“小巷管家”微网格模式,进一步将网格力量细化精准到微格。

所谓字义,“井”取水于活源,更代表方正。在基层治理各项工作中,人民群众就是源头活水,就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驻村夜访”秉持方正做事,落实制度的原则,深入基层,摸清民情民意,真正驻扎在人民群众身边,也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间。“三访”模式叠加“四网”过滤并通过“五单”形成闭环管理,上下立体化解群众急难困惑之事,更将风险隐患控制在不稳定范围,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所谓字韵,“井”在古徽州是“家”的代名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井而居,因此当下以“井”为载体可彰显示范之意。古井文化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构筑的示范村融入了乡村治理星星点点的闪光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覆盖”,通过互学互促互比等交流方式,及时推广在党建示范片带培育中的优秀经验做法,把点上的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到面上,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如杞梓里镇推出的“西村做法”,在村内设置“治理优”超市,建立村民行为考核体系,进行积分管理等做法,有序扎实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同样井然。

打造生态样板,筑牢保护屏障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贯彻新安江模式,将其充分落实到现代化治理之中,加快脚步追求制度严格、立法专项,在发挥政法职能的同时溯源上下游政法体系,亲密互动、友好协作,探索出一系列新安江流域的生态样板,进一步筑牢法治力量下的生态保护屏障。

黄山市坚持“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先后出台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区县断面水质考核等70余个规范性文件,制定全国首部《河湖长制规定》以及《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农药使用管理条例》《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在流域保护治理方面建立了完整清晰的机制体系并强化落实,步步到位。

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司法力量推陈出新,以深渡法庭为代表的人民法庭结合山区、库区、景区的“三区”特点,以“打造特色法庭,护佑新安群众”为己任,探索“事前+事中+事后”深度治理,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长效保障。在生态保护监督机制建设中,黄山市检察机关也不断优化改进。2021年,全市检察机关实现“河(湖)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全覆盖,建立了信息共享、联席会议、联合督办、宣传联动、业务培训五项机制。今年,与林业局签署《关于在办理生态环境刑事犯罪和公益诉讼案件中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建立“生态检察+碳汇赔偿”生态环境恢复性司法保护机制。在生态保护的体制建设中,黄山市着重把握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两道关卡,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同时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共同体联盟化的机制下,杭州、湖州、衢州、宣城、黄山共同携手,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五市联盟,强化新安江流域平安建设一体化共建、社会治理一体化联动、安全稳定一体化维护等7个方面合作,构建起互访协商、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协调制度,形成了流域治理内外统筹、高效运行的组织体系。

“下一步,黄山市政法系统将继续坚定护航‘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努力将‘政法力量’转化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引擎’,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新路。”黄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生说。

责任编辑:王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