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矛盾多元化解 绘就平安底色

2023-12-21  来源:

2022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加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以实现群众来访“一站式”受理、调处力量“一平台”集成、矛盾纠纷“一揽子”化解为目标,创新方式方法、坚持源头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助推平安谯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四级联调”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处置基层矛盾纠纷,谯城区建立了“四级联调”机制。

第一级由自然村小组长牵头,在各自然村组织村级服务专员、老党员、退休干部、乡贤、热心群众等组成联合调处队伍。日常摸排村内情节简单的矛盾纠纷,在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萌芽期及时介入,以“自然村小组长+N”的模式进行调解。

第二级由村委会书记牵头,以村群众工作服务站为平台,组织村干部、驻村辅警、老党员、退休干部、乡贤、热心群众等组成村联合调处队伍。对于村民反映到村或者自然村第一级调处未成功的矛盾问题,以“村书记+N”的模式及时介入调解。

第三级由镇政法委员和分管班子成员牵头,以镇群众工作服务中心为平台,联合镇综治部门、司法所、派出所、土地所、村和相关社会力量,每天对反映到镇、村难以化解的矛盾问题以“班子成员+N”的模式开展调解稳控。

第四级由党委书记(镇长)牵头,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为平台,组织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属事部门负责人和属地村书记等,对矛盾纠纷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引发信访上行的问题,采取“书记(镇长)+N”的模式进行调处。

“四级联调”机制通过党委政府“总牵头”、党员干部“齐上阵”、社会力量“同发力”,在乡镇建立联调工作机制,打造了化解稳控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四道坚实防线。

社区工作人员面对面做好矛盾调解工作。刘景侠 摄

社区工作人员面对面做好矛盾调解工作。刘景侠摄

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谯城区充分整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庭、村“两委”等资源,建立律师、心理咨询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常态化参与机制。在全区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20个,配备调解员1332名,建成谯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特色人民调解室4个,第一书记人民调解室13个。推进“一乡镇(街道)一团队,一村(社区)一顾问”法律服务提档升级,全区276个村(居)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谯城区加强基层治理网格化建设,将全区3410名村(社区)干部全部下沉兼任城乡居民组长,选聘优秀扶贫干部、党员骨干、物业人员、返乡大学生等1930人专职担任城乡居民组长,将全区276个村(居)划分为5340个网格,由城乡居民组长担任网格员,每季度开展一轮上门走访或电话走访,通过提前介入,让各类矛盾纠纷问题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此外,谯城区积极打造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构建“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上下贯通、纵向到底。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全覆盖建设村民理事会、业主委员会,广泛开展村民说事会、民情恳谈会等活动,畅通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平安建设工作向纵深延续

为真心真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谯城区结合创新开展的“党建+信访”机制,把平安建设工作向纵深延续。

谯城区认真落实省委“持续深化‘一改两为’ 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大会精神,推深做实“四‘+’”机制(“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创新“党建+信访”强基、应访、办理、述职、考评、定责六大工作机制。

在精细管理上下实功夫。网格员每季度开展一轮覆盖全区的上门走访或电话走访,突出“四季不同”,三季度聚焦防返贫动态监测、农业技术推广等任务,四季度主抓大气污染防治、返乡人员招工等工作;做到“城乡有别”,城市社区重点开展文明创建、物业管理等工作,农村地区突出返贫动态监测、人居环境整治等事项,将服务群众各项工作统一纳入一张“走访菜单”,实现进一次门办多件事,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下去、把民情民意民智摸上来。

同时,谯城区实行一体化服务。整合数据资源,打造基层治理“网上枢纽”,建立数字化、智能化“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健全“清单+闭环”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构建“一类事”解决模型。

此外,谯城区还注重在基层自治上下苦功夫。

为了让群众在自治组织中“融”起来,谯城区支持城乡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全覆盖建设村民理事会、业主委员会,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畅通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为了让群众在社会组织中“聚”起来,谯城区积极培育壮大公益性、互助性、服务性等社会组织508个,成立185个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并推进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协同联动,精准对接老年助餐、安心托幼、就业促进等暖心服务。

为了让群众在经济组织中“富”起来,谯城区实施“党组织+公司”“党组织+合作社”等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全区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75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193家、家庭农场7057家,形成了党建带产业、产业带农户的增收格局。(刘景侠)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