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检方依托大数据机制联动清除“空壳公司”

2023-12-29  来源:安徽法制报

近日,省检察院发布大数据法律监督典型案例,其中,界首市检察院“空壳公司”大数据法律监督案例入选。

何为“空壳公司”?检察机关是如何打击相关犯罪的?如何利用大数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间,江某等人组织人员在界首市办理公司营业执照以及配套的对公账户等,之后,以每套500元到1000元不等的价格陆续收购60余套并出售,从中赚取差价。2021年6月,江某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界首市检察院办案人员在办理该起案件时,发现江某除了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外,还涉嫌倒卖上述60余家“空壳公司”的营业执照。

通过分析,办案人员发现,这60余家“空壳公司”成立时间集中,注册资本均为认缴,多为商贸、网络科技公司。此外,关联人员在“空壳公司”中交替担任法定代表人、监事、股东,公司的注册经营地址明显为虚假等。

界首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负责人闫永介绍,“空壳公司”被称为“皮包公司”或“空头公司”,是指没有实际经营场所、不从事实际经营活动,通常由不法分子组织人员集中成立,用来作为网络诈骗、赌博等犯罪工具的公司。

据介绍,该院以上述“空壳公司”特征为切入点,开展“空壳公司”线索排查工作。办案人员通过调阅刑事卷宗,以倒卖营业执照犯罪人员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关联人员及其任职公司数据规模。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有人名下有70多家公司,有的注册地是假的,有的公司为网络诈骗分子“洗钱”金额达5000万元。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是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法律监督的新途径。界首检方在办理此案过程中,通过调阅犯罪分子刑事卷宗材料,与工商、税务、社保等数据比对分析,最终锁定“空壳公司”线索共690余条。其中,界首市辖区290余条线索移送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履行吊销程序,其他400余条线索移交外地。

同时,检察机关以此为契机,梳理近年来全市办理的买卖营业执照犯罪案件,发现有26人的犯罪行为与江某等人的犯罪行为高度相似。目前,正在利用该模型对其中涉及的“空壳公司”线索进行排查办理。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府检”联动机制,与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联动,调取涉案公司的税费、社保缴纳以及用水用电记录、关联人员、经营场所等信息,掌握充足的证据。界首市检察院还与市场监管部门签订《关于建立“空壳公司”清理活动协助机制的意见》,建立了案件线索双向移送、通报、会商研判等机制,实现了案件的高质效办理。界首检方表示,对“空壳公司”的清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维护市场秩序。

通讯员:万晨艳 来华标

记 者:聂学剑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