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金安区清水河街道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茶棚模式”

2024-01-10  来源:皖西日报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参与社区工作就是做自己的事情。”谈到参与社区工作的初衷,业主陈子余告诉记者,每个居民都是社区的一分子,只有大家共同参与,社区环境才会变好,邻里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1944年出生的陈子余,是金安区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区居民,2018年回迁入住寿春华府小区。这几年,他一直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文明创建、矛盾调解等工作。在茶棚社区,像陈子余这样热心的居民还有很多。

茶棚社区位于六安市北郊城乡接合部,于2017年11月由原先清水河街道清水河村改为茶棚社区。作为村改居农村社区,茶棚社区也曾经历过一段治理的“阵痛期”。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茶棚社区突出“党建引领、居民主体、矛盾快调、平安常驻、服务优享”,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指引下,进一步探索“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大融合”的“茶棚模式”,打造基层治理“枫桥经验”社区版的“领头羊”。

聚焦党建引领中心,持续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第一步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走好群众路线,凝聚群众力量。茶棚社区党总支根据所辖小区党员实际居住情况,对原有的支部进行调整,成立寿春华府小区党支部,将党组织向居民小区延伸。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组织架构,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工作。

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茶棚社区创新“支部书记亮身份”,每天在居民群中汇报小区工作进展,加大居民问题跟踪反馈;推进“支部书记大走访”,加强特殊人群关心、共话家常、促进理解,拉近干群关系。提升“支部书记训练营”成果转化,着力增强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能力,打造一支关键时刻能顶得上、靠得住的党员化解队伍。同时结合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开展“三问”交流,引导党员强化为民服务理念,立足本职争先创优、再立新功。

小区建设党支部,居民有了“主心骨”,生活更有向心力。如今,在茶棚社区,随处可见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社区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

坚持“两个平台”建设,持续汇聚基层治理合力

走进茶棚社区“睦邻调解室”,一个标牌、一张笑脸、一杯热水、几张桌椅、拉家常式的谈话,让辖区居民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自“睦邻调解室”正式开放后,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各种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茶棚社区通过搭建矛盾调处平台,将“睦邻调解室”打造成了矛盾化解的“集散地”,一支以社区书记为核心,社区民警、党员、网格员为骨干的调解员队伍逐渐形成。截至目前,已解决大大小小的矛盾470余件。

在打造文明实践平台方面,茶棚社区组建了“铁娘子”志愿服务协会,常态化开展“幸福来敲门”“巾帼暖阳”等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居民成为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结合社区“茶棚店”文化,建设“三部两亭”“邱记茶铺”“茶棚邮局”“铁娘子文化长廊”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提供便民为民服务的同时,逐步演变成集互动交流、议事协商、民情收集、志愿服务、矛盾化解、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居民自治平台。

深化“三个融合”,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民生福祉”融合推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茶棚社区依托“两补一化”、文明创建项目提升等,实现小区基础设施、卫生秩序、绿化设施、宣传氛围四个“微提升”,让小区环境更优、住户心里更美。借助产权制度改革,盘活社区集体经济,将村民变股民,探索一条居民分红获利、社区代缴医保的可持续共享之路,让民生福祉持久推进成为可能。

“熟人社区”融合建设。在网格员选配上着力放大“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摸排辖区党员,通过延伸党的触角,逐渐理顺融合型“熟人社区”建设的治理主线。在“熟人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求在哪里,方向就对准哪里,将“碎片化”服务转变为“常态化”服务,打破邻里间“对门相见不相识”,打造社区“邻际圈”。党员魏友玉是一位90后宝妈,她除了照顾孩子,每天都会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告诉记者:“因为都是熟人,在这里为居民服务,感觉很快乐、很充实,也学习到了很多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

“多元共治”融合发展。针对社区老年人众多的特点,茶棚社区采取“不定时、不定点、不定人”式的“马扎议事”,致力“找病灶、剖原因、开良方”,推动解居民难事、带居民互助、让居民做主。将业委会、物业作为重要力量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中,创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多元参与机制。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