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秀美之城,山水交融、俯仰皆景;这是一座幸福之城,水清岸绿、候鸟蹁跹……绿色是黄山最鲜明的底色、最生动的特质。守护大黄山建设“生态绿境”,黄山市检察机关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打造“林长+检察长”黄山模式,去年来,共受理审查起诉盗伐林木、滥伐林木等涉林业刑事犯罪30件47人,立案办理林业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21件,起诉64件并获判决支持,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13件,行政机关均已采纳并整改到位。
互联互通
推深做实“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
建立定期工作会议机制,与市林业局召开年度“林长+检察长”联席会,两级院与全市林业部门召开座谈会、案件会商会12次。推动信息共享、联合督办、宣传联动、业务培训等办案协作机制不断深化实化,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同堂培训5次,联合巡林督查9次,8名林业行政执法人才受邀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益心为公”志愿者。今年,市检察院和市林业局将以开展“巡河护林·守护绿水青山”联合督查行动为抓手,聚焦辖区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加强沟通协作,促推“林长+检察长”机制发挥更大效能。
立足办案
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
贯彻落实市委把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为全市生态建设“1号工程”要求,严格落实《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进一步加强与林业部门协作互动,完善松材线虫病防治体系,坚决助力打好黄山松保卫战。歙县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案件中就被告人非法生产、经营感染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的松木板材的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讼请求得到法院支持,被告人完成疫木无害化处理。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件,督促主管部门及部分乡镇政府依法履行主体责任,相关单位迅速组建防控队伍,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601亩。
守正创新
联动建立“碳汇赔偿”生态修复新模式
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办案中充分适用消除污染、补植复绿等生态修复方式,祁门县院联合县林业局在西武岭国有林场,打造全市首家“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双赢。此外,依托“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检察+碳汇”生态修复新路径,与林业部门签署相关碳汇合作协议4个,建立检察公益固碳基地5个。其中,市检察院与市林业局签署的《关于在办理生态环境刑事犯罪和公益诉讼案件中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属全省市级层面首个。在该协议框架下,共办理碳汇赔偿公益诉讼案件3件,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有效转化。
注重质效
扎实做好生态修复“后半篇文章”
积极开展林业公益诉讼案件“回头看”,及时跟踪行政机关整改情况,确保公益保护目的不落空。2023年7月,休宁县检察院赴该县五城镇岩溪村里塔组,对一起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案件中受损红豆杉修复后的生长与保护情况进行“回头看”,发现行政机关已安排专人负责巡查、养护以及古树周边杂物的清理等,受损红豆杉恢复生机、长势良好。突出林业资源保护宣传引导,在西田国有林场公益诉讼固碳基地被毁坏的杉树原址地设立“永禁碑”,以案示警引导村民善待林木、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宪法宣传日、法治进校园等活动,联合林业等部门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检察宣传40余次、受众5万余人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00余次。充分发挥检察工作联系点前哨作用,在休宁县鹤城乡、国家生态保护公园齐云山、国家生态示范区黟县等重点地区,分别设立“新安源生态检察官工作站”“林长+检察长”生态保护工作站、“两山转化”综合司法保护实践站,定期开展“八仙桌上话检察”等特色活动,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向社会延伸、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延伸。
凝聚合力
协同加强跨区域林业生态保护
充分借鉴“新安江模式”,强化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同破解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难题。市检察院牵头建立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协同推进服务保障大黄山建设,其中,就深化“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加强日常信息通报等方面达成协作意见。祁门县检察院与石台县检察院签订《关于建立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寓山风景区生态保护检察监督协作机制的意见》,携手两地林业等部门共护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此外,屯溪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四地检察机关与浙江建德市、淳安县、宣城绩溪县检察机关签署《关于加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检察协作实施意见》,依托“府检联动”“林长+检察长”等机制,推动新安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