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聂涛 记者 聂学剑
“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小板凳’法官又来了,今天来和大家唠家常,咱们心里有什么法律疑惑?村里有哪些矛盾纠纷?请大家说说,我们来给大家答疑解惑。”这一幕发生在界首市光武镇黄寨村居民群众纳凉聚会处,光武法庭的法官和父老乡亲围坐在一起普法话家常。这是当地“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室”的服务缩影之一。
界首市人民法院光武法庭下辖光武镇、芦村镇、新马集镇、邴集乡3镇1乡,共计46个行政村、5个社区,常住居民近20万人。近年来,界首法院光武法庭法官配备百姓家中常有的小板凳,深入一线、贴近群众,采取百姓喜闻乐见的围坐小板凳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扑下身子解民忧,静下心来听民声,零距离、面对面解决老百姓的司法需求,用心去排查隐患,用情去化解纠纷,用法去培育民风。法官们自带小板凳,哪里有纠纷,哪里就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小板凳安放在哪里,哪里就成了“小板凳议事会”聚集点。
黄寨村“小板凳议事会”聚集点,每天有来自黄寨、黄桥、黄老庄、关胡等邻近多个村庄的群众60至80余人。光武法庭两位党员法官带着小板凳,坐下来和群众面对面宣讲,以“提问题”“拉家常”的方式,引导村民主动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困扰,并围绕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中土地宅基纠纷、彩礼纠纷、借贷纠纷等典型案例,向在场群众解读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详细的法律知识普及。
一间普通的房间,几张板凳,在司法者的手中变成一间行走的“板凳法庭”。由光武法庭党员法官牵头,深化“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以成立“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室”的形式,切实扎根基层,“小板凳”上唠民生、调纠纷、解难题。
界首市新马集镇村民王某在一家服装厂里工作了4个月,因老板一直拖欠工资,无奈来到光武法庭咨询。经过交流,法官发现王某还有几名工友也有类似的情况,便召集王某和她的工友们以及服装厂经营者董某调解。在“小板凳”法官和调解员的现场耐心调解下,董某当场表示愿意支付拖欠的工资款。双方签署调解协议后,法庭进行司法确认,向双方当事人及时出具调解书。
几年前,黄某红因自家宅基地被侵占与同村村民黄某信、黄某洲产生矛盾,经过多方协商未果后,黄某红遂一纸诉状将二人告上法庭,光武法庭便将“板凳法庭”开到了黄寨行政村。由于该案件系多年积怨产生的,双方对立情绪较大,“小板凳”法官还专门邀请了公安、检察、司法干警共同参加调解,并在休庭期间,组织双方来到争议地点进行现场勘验,查找出矛盾的争议点。在村干部、公检法司工作人员的见证下,重新丈量争议土地,成功化解了此次纠纷。
2024年初,郭某等11人与老板李某就支付劳务报酬一事产生纠纷,因诉求未能得到李某认可,郭某等人多次信访,向有关部门反映。“小板凳”法官闻讯找上门去,邀请调解员与郭某等人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诉求,对李某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通过多次沟通交流,双方达成和解,法官帮助李某制订详实的还款计划,该事件得到圆满化解,最终达到案结事了的理想效果。
2024年以来,仅该辖区信访案件及信访隐患,“小板凳”法官就成功化解了6件。“从解决一个难题,到解决一类难题。”光武法庭庭长王海燕表示,“小板凳”真的解开了“大心结”。法官从“坐堂办案”到“上门服务”,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