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姻出现裂缝无法修复时,应妥善处理子女抚养问题,充分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承办法官嘱咐道。记者日前从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望峰岗法庭近日成功调解了一起抚养权纠纷,并向未成年人父母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教育引导双方肩负起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离不开法治力量的坚定守护。今年以来,淮南市谢家集区法院牢固树立新时代少年司法理念,履行少年审判工作职责,点燃守护未成年人“三盏灯”,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法治保护屏障。
点燃“守护之灯” 护航健康成长
“医生,我知道错了,现在我每天都在想,出来之后要怎么重新开始生活……”7月5日,在该院少年法庭心理咨询室,17岁的被告人小刘(化名)正在接受心理医生的“一对一”心理辅导。
小刘因父母疏于管教沾染不良习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为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尽快回到正轨,谢家集区法院邀请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专业心理医生,给予心理辅导。
该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强化少年法庭建设,组建2个未成年人审判合议庭。一方面对未成年被告人“宽容但不纵容”,既依法惩治,又加强教育矫治,预防再犯;另一方面贯彻“特殊、优先、双向、全面”的保护原则,推行圆桌审判、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心理辅导干预、从业禁止等制度机制,联合精神专科医院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挽救“迷途羔羊”。
点燃“心灵之灯” 织密关怀网络
5月8日,谢家集区法院依法适用特别程序审理了指定监护人一案,年近80岁的当事人王某收到了指定监护人的判决,12岁孙女小琳(化名)的上学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小琳的父母早年离婚,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可不幸的是,父母近期相继因病去世,小琳只能和奶奶王某相依为命。为了让小琳顺利办理学籍,王某申请法院指定其为小琳的监护人。案件受理后,谢家集区法院第一时间开通妇女儿童权益“绿色通道”,同时考虑到王某年事已高、听力不佳、行动不便,将巡回审判搬进社区,并邀请妇联、社区干部共同列席庭审,当庭指定王某作为小琳的监护人,并为下一步小琳登记学籍、王某办理低保等事宜提供协助。
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为了这件“事”,谢家集区法院始终以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依托“谢大姐调解工作室”特色品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涉未成年人家事等各类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关心关爱困境和留守儿童;深入贯彻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扎实开展社会调查、家庭教育指导、司法救助、回访帮教等工作,共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和《家庭教育指导令》16份,在审判及执行程序中发出全市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以法之名,为失职家长“补课”。
点燃“梦想之灯” 延伸审判触角
今年“六一”前夕,一场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为主题的专题开放日活动在谢家集区法院举行,谢家集区第一中学、第九小学的70余名学生走进法院,全神贯注聆听法官关于“圆桌审判”的意义、校园暴力的识别与防范等内容的讲解,让法律信仰真正在心中扎根。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谢家集区法院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沉浸式教育+体验式模拟”等形式,让普法“活起来”“潮起来”。完善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选派9名业务能力强、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资深法官担任11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举办“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公开课”等活动20余次,助力平安、法治校园建设。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6份,努力做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促进校园安全、社会保护、行业治理一体推进。积极扩大未成年人保护“朋友圈”,加强与团委、妇联等部门协作配合,设立全区首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有效的法治教育合力。(吴文珍 通讯员 汪秀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