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山丘,傍着河湾,零星散布着的小的茅屋,大的村庄,在金黄色的夕阳的光辉中,依旧是没有改变一年以前的形象。”革命文学先行者蒋光慈在小说《咆哮了的土地》的开篇,写下了他记忆中的乡土景象。
而今,蒋光慈的家乡六安市金寨县白塔畈镇早已“换了人间”,这片红色热土持续迸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白塔畈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镇域综合治理体系,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已连续10年被市县命名为“平安乡镇”,白塔畈司法所被命名为“全国模范司法所”。
握指成拳 凝聚服务合力
本该结蚕茧的桑蚕毫无征兆地大批死亡,蚕农们猜测是邻近的水稻种植户在喷洒农药时殃及了桑叶,可水稻种植户并不认账。双方各执己见,僵局怎么打破?
11月8日,记者在白塔畈镇“一站三中心”了解了事情始末。8月,楼冲村遭受损失的养蚕户王莉等人来到“一站三中心”寻求帮助。为查明真相厘清症结,调解员和农技人员前往现场调查,确定了桑蚕死亡确实是因为水稻种植户打农药时污染了桑叶。
证据面前,水稻种植户服了软,愿意赔偿蚕农们的损失。一起纠纷,最终变“有结”为“有解”。
白塔畈镇“一站三中心”内设“老郭调解室”。
促成问题化解的“一站三中心”是白塔畈镇搭建的多元解纷平台,整合了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推动人员、硬件、经费、工作、信息“握指成拳”,让群众只进“一扇门”,解开“千千结”。
白塔畈镇政法委员王月娟介绍,“一站三中心”设有来访接待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社会心理服务室、法律咨询室等多个功能室,坚持“首访负责制”,合理配置司法所、平安办、信访办、综治协管员、专职调解员等力量,推动民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疑难复杂纠纷化解,既有效解决乡镇“事多人少”的矛盾,也打造了“一站式”为民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该镇共排查矛盾纠纷866件,化解849件,化解率达98%。
调解员上门调查了解矛盾原委。
品牌调解室 调出新风尚
“我是地地道道的白塔畈人,对这里人熟、地熟、情况熟,乡里乡亲有什么矛盾纠纷,聊开了就化解了。”“老张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张昌道说。
为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源头治理,2023年,白塔畈镇聘请法律素养好、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村干张昌道、郭正明,打造“老张调解室”和“老郭调解室”,每个调解室选配2名调解员,将调解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
9月5日,村民张元奇与张书荣发生交通事故,就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调解员张昌道、孙庆如闻讯介入调解,鉴于金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已经作出事故责任认定,便分别做双方当事人工作,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成二人达成和解协议。
村民潘某科与潘某运因宅基地反目。十年前,潘某科搭建彩钢瓦棚,占用邻居潘某运家宅基地20平方米,原本相安无事,现潘某运要求退还引发争执。调解员排查到矛盾线索后,认真核查、耐心倾听,从“情、理、法”多方面入手,取得双方当事人信任,不断缩小分歧,最终实现“事心双解”。
“感谢你们,我对处理结果很满意。”这是祁某在调解员回访时给出的真心评价。据悉,两个品牌调解室坚持“评估准+协商快+跟踪访”的工作模式,在案件结束后不是“一调了之”,而是跟踪服务,有效防止纠纷反弹。
白塔畈镇龚店村开展“龚店商量”议事会现场。
有事大家议 议出同心圆
“今天把大家请过来,议议村里的事。有什么合理诉求,都可以提。”5月29日,“龚店商量”议事会在村民葛良启家里召开,龚店村党支部书记匡开菊开门见山纳意见。
“我有个问题要反映。”村民叶长坤直言不讳,“中心村庄晾晒是个问题,门前没有晾衣架,一到晴天,树上不是被子就是衣服。”
“我也来说一个。中心村庄河道内杂草丛生,蚊虫多不说,汛期还会影响泄洪,能不能把河道清理清理?”葛良启也加入进来。
话匣子打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匡开菊认真记录,在脑海中思索着解决办法。
半个月后,村里的晾衣架装起来了,河道里的杂草清除了……
“不要会场只要现场,不说套话只说实话”的“龚店商量”议事会,是白塔畈镇积极探索社会微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党建引领镇域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12个村级“红色评议站”,从老村干、老党员、老教师等群体中评选出26名“红色评议员”,推行“白声夜话”村民议事机制,采取“板凳会”“群众会”“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变“单向听”为“双向说”,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有关政策,实现“村里的事,村民们商量着办”,有效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周莹莹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