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是检察机关落实“司法为民”有效载体,也是检察机关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式。
司法实践中,司法救助案件存在线索来源少、救助不及时等问题,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司法救助的精准性、及时性,蒙城县检察院控申部门的检察官将目光转向了大数据。通过建立大数据司法救助线索筛查模型,运用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筛查出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身份信息,与全县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困人员名册进行数据碰撞,精准筛查、识别司法救助线索。
2023年11月,蒙城县检察院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一条救助线索后,主动联系被害人亲属并依法启动救助程序。被救助人李某冉,初中在校生,系韩某交通肇事一案被害人李某女儿。李某冉出生后,其母亲离家至今未归,多年来李某冉一直与父亲李某相依为命。2022年底,韩某酒后驾车与李某发生碰撞,致李某死亡。2023年4月,韩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但韩某因经济困难,没有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能力。李某去世后,李某冉现跟随其爷爷奶奶生活。
考虑到李某冉特别困难且该院救助资金有限的现状,蒙城县检察院第一时间提请亳州市检察院启动联动救助机制,最终亳州市、县两级检察院联合救助李某冉10.2万元。为提升救助效果,检察机关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协助李某冉申请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制定分期支付方案,由第三方托管分期按月支付救助金,切实保障被救助人学习及生活支出。
该案系检察机关上下级联动,对未成年人进行多元救助的典型案例,蒙城县检察院依托大数据手段精准识别救助线索,将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相衔接,通过分期支付+定期回访的救助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司法救助的精准性和长效性,充分体现了司法救助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