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郑欣 记者 李小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近年来,马鞍山市委依法治市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法治需求,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治领域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动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用一个个实在的、具体的“小事”,稳稳地托起老百姓的“幸福梦”。
着力优化法治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满足感
深入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马鞍山市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顶格推动,“数据赋能+科技支撑”打通堵点,推动政务服务从“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的转型升级,让企业和群众与“证明的烦恼”说再见。“无证明城市”查询核验系统在全省率先上线,研发运用直接刷脸办证的桌面交互终端,让人民群众能够人脸一扫,证件立现。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刷脸核验实现无感“免证办”13.8万件次,全市证明材料免提交率92.8%,显著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体验感与获得感。《人民日报》、《法治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马鞍山市“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国家发改委《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专刊推广。
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全面梳理相关政策,让“免申即享”能够惠及更多企业,将“认定类”政策全部实行“免申即享”,“免申即享”政策由市级财政统筹各县区资金统一拨付至企业,让企业一次性快速收到资金。同时强化“即申即享”,让政策兑现流程更加顺畅高效,细化政策“颗粒度”,全面提升惠企政策兑现质效。
全力推行“互联网+政府采购”。马鞍山市认真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取消政府采购领域投标保证金,严格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坚决清理妨碍公平竞争行为及做法,持续清理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情形,为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市已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全市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意向信息公开率达100%。
用心解决民生难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持续开展“企声响应”专项行动。市企业服务中心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整合诉求收集渠道,统筹做好线上、线下企业反映问题的归集工作,落实“一口收办”,建立并落实企业诉求全渠道受理、全事项分办、全闭环办理、全过程跟踪的快办快结工作机制,引导来访企业专窗办理事项3000余件次,收集、协调、解决企业用工、融资、对接等方面问题348项。此外,马鞍山市联动市营商办、市税务局、公检法等部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首席代表”组建服务团队,开展企业诉求“挂号制”线下坐班活动,点对点帮助协调产业链对接、员工子女就学等个性化事项70余个。
全面整治住宅小区“飞线充电”和“消防栓没水”两大难题。为了保障居民安全,马鞍山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属地为主、部门联动、全民共管的整治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剪除飞线2.6万根,建成充电端口17万余个、建成停车棚6352个;全市消防栓无水问题整治已整改问题570个,整改完成率达96.45%。
依法整治“家门口”环境问题。制定印发《马鞍山市道路扬尘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马鞍山市餐饮油烟整治行动方案》《马鞍山市广场舞活动规范管理暂行办法》《2024年全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重点推进餐饮油烟、噪声、恶臭三类扰民问题。成立市级专班统筹各项进度,市委、市政府不定期召开专题调度,协调推动问题整改。
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压实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责任,除中央明确的7个领域执法队伍外,市县级其他行政执法队伍不再保留。落实一个领域内只设一支执法队伍的要求,优化执法机构设置,市本级和市辖区原则上只设一个执法层级,市本级保留生态环保、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市场监管4支执法队伍,同时为不影响长江十年禁渔,暂保留市渔政执法队伍。城市管理、农业、应急管理领域执法层级和执法队伍改设在区级,撤销市本级相关执法队伍。结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下沉各区、开发园区执法事业编制71名。
全面推广涉企执法“三书同达”制度。印发《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工作指引》,实现对企业“行政处罚—合规建议—整改修复”的“全链条”闭环执法和管理机制,有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探索建立事前发布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事中强化“说理性”执法、事后推行案后回访等配套制度,构建了集“处罚+指导+帮扶”于一体的“全链条”涉企行政执法服务机制。先后制发《行政合规建议书》861份、《信用修复告知书》806份。
加强民生领域司法保护。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帮助弱势群体追讨劳动报酬及工伤保险待遇380余万元。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整治,高质效办理好涉医保欺诈类案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医保基金的使用和监管情况进行排查,对医保领域诈骗案件进行研判,发现问题线索,建立数字模型。今年以来,涉及医保领域违法犯罪案件追赃挽损8.1万元,守护了老百姓的财产安全。
全力构筑平安社会,扎实巩固人民群众安全感
全面构建“一站式”解纷体系。马鞍山市以市委名义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方案》,高位推进“一站式”解纷,通过精心设计的“433”工作体系,即四级平台联动、三联机制协同、三大职能并举,力求让群众在解决矛盾和反映诉求时,能够“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一站式”社会矛盾调处服务平台580个,其中市级中心1个、县级中心9个、乡镇(街道)中心48个、村(社区)552个,实现全市各行政区域的全覆盖。相关部门及调解组织通过“进驻式”“派驻式”“桥梁式”等方式入驻调处中心综合办公,基本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解纷模式。
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整合全市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法律服务资源,推动优秀法律人才担任村(居)法律顾问与村镇结对。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备283名村(居)法律顾问,结对数量为1895对,实现结对全覆盖;共开展“1+N”结对培训104场,全市“法律明白人”联合村(居)法律顾问参与矛盾纠纷化解456次。
深化惠民普法宣传活动。围绕“基金监管同参与守好群众‘救命钱’”“守好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等主题,针对人民群众和全市企业策划了一系列专项普法活动。开展“法治文化进万村”活动,创排了小品《反诈你我他》等法治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法治理念传递给农村群众,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已演出10余场次,受到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马鞍山市委依法治市办将继续推深做实“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用“法治”的画笔不断书写“民生”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