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群众安全感、对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率程度指数双双位列全省第1,连续16年保持全省前列;2023年度平安建设考核排名全省第4,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均首创首成;顺利完成全国“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工作”试点任务……
“成绩单”的背后,是宣城市政法系统持续抓好《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和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而结出的累累硕果,用实干实绩实效,让更高水平的平安宣城、法治宣城“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提升治理质效 夯实平安根基
近年来,宣城市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源头预防,创新工作举措,破解综治难题,定期召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会议,研究推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金融安全等10个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常态化落实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宣城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建设,明确要求围绕“党委书记亲自抓、政法委员直接抓、资源全整合、机制全融合”工作要求和“市级做专、县级做精、乡镇做实”思路,持续抓好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战化建设,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拟定《宣城市平安建设工作清单化管理规定》,明确重大案事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命案防控、典型经验做法等17项负面清单,亮红线、明底线,让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对工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矛盾风险突出的地方和单位,明确严格运用约谈、通报、重点管理、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手段进行问责。
充分汲取“六尺巷工作法”的经验智慧,立足宣城实际打造“握手言和工作法”,培育“和”队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配齐“握手言和”专职调解员943人。按照“会调、能讲、善总结”的标准,组建涵盖生产经营、婚恋家庭等16个领域的“握手言和”调解专家库。按照“县统乡管村用、多员合一、一员多能”的原则,划分设置8113个“和”网格,配备网格指挥长860名、网格员11529名,最大限度整合党建宣传、矛盾化解、安全防范、公共服务、信息采集等功能,做到需求“一网”发现、隐患“一网”排查、问题“一网”解决。自全面推行“握手言和”调解工作法以来,全市法院民事案件受理数、公安纠纷类警情分别同比下降15.75%、8.37%,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2024年12月27日,宣城市甲路镇调委会成功调处石门村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凝聚法治之力 护航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过去的一年,宣城市政法系统立足职能,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从完善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打击违法犯罪、规范执法司法、拓展职能作用、健全监督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法治生态。
以实施“综合查一次”改革为抓手,将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多个执法主体的检查事项“合并同类项”,明确牵头部门、检查内容、检查依据、检查频次和比例等;公布“综合查一次”事项清单,涵盖食品、建筑工程、货车超限超载等22个重点执法领域,涉及69个事项;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机制,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实现“一支执法队伍”进企业,有效解决入企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2024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827次,减少入企检查1921次,市场主体受检频次同比下降69.9%。
为释放和盘活企业资产及相关生产要素促进市场健康发展,2024年,全市法院审结破产案件94件,化解债务66.9亿元。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1350件案件通过活封活扣、兼并重组等方式盘活企业资产。开展“终本清仓”专项行动,全市法院共出清终本案件39111件,让生效裁判“落地有声”,努力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法院还开设涉企执行“绿色通道”,涉企执行案件执行完毕率和到位率双提升,同时对主动履行义务、积极履行和解协议的252家企业进行信用修复,激励企业诚信经营。
宣城市检察系统立足检察职能,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重拳惩治危害食药品安全犯罪。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依法提起公诉22人,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0件。充分发挥司法救助作用,加大“检察蓝”助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创新“上下一体”司法救助模式。2024年,共办理救助案件104件110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84.8万元;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024年,全市两级院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提起公诉242件559人。
宣城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按照“安全、规范、集约、智能、高效”的原则,着力打造侦查办案一体化、服务保障全要素、监督管理无缝隙的执法办案管理新模式。自2024年1月“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审查违法犯罪嫌疑人7042人,实现刑事案件全部进“中心”,行政案件应进则进,未发生一起执法安全事件,未发生一起信访投诉案件,未发生一起复议诉讼败诉案件,实现了执法质量、执法效率、执法公正同步提升。
融合基层力量 共建共治共享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
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宣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全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特别是义警队伍建设,不断培育和壮大平安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弘扬义警正能量、保障义警工作、规范义警活动,积极引导义警组织和广大平安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构建起了“党委领导、公安牵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群防群治格局。
目前,宣城市义警队伍有139支14996人,相较于2021年增加了12000多人,相较于2023年,新发展义警增幅为6.61%。同时,在队伍结构上实现了不断完善,针对新形势下任务需求,广泛招募医疗护理、涉险救援、心理咨询、舆情引导、信息技术、无人机控制等方面专门人才,专业义警队员在全部义警中的占比达到12%,为突发案事件处置提供了强力的专业支撑。年龄结构也进一步完善,既有经验丰富的“60后”“70后”,也有年富力强的“80后”,更有朝气蓬勃的“90后”“00后”,工作触角也向各行各业不断延伸,进一步打牢了平安建设工作的群众基础。
在作用发挥上实现了持续扩大,全市义警队伍除了常规性参与开展治安巡逻、治安检查、安全防范宣传、群众活动安保、护学岗外,更是报告各类治安隐患信息近5000条,参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近10000起,提供案件线索30条、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5人、协助破获案件20起,动员了25万群众安装反诈APP;专业义警直接参与化解复杂矛盾纠纷、救助多名溺水危难群众、挽救5名轻生者的生命,开展了40场次专业心理义务咨询活动。
宣城市义警队队员乘坐冲锋舟,守护游客安全。
现在,开展危机心理干预的宣州宁心义警、参与旅游景区防溺水救援的泾县月亮湾义警、推动网络健康发展的宣城论坛“网络E警”、护航中小学生出行安全的郎溪德丰校车义警都在各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宣城义警队伍作为全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不仅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现状,还用担当温暖了城市。
目前,宣城市各地按照“政府领导、公安牵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依据出台的《宣城市“江淮义警”组织及志愿者管理实施办法》,围绕义警组织选人用人、组织架构、工作内容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高效的制度规范。全市群防群治工作已经从“小盆景”变成共建共治“大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