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红
“请问周警官在吗?”
“请问你有什么事儿?”
那天下午,民警小杜在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镜湖分局东门派出所接待大厅值班时,忽然一名男子靠近接警台低声问道。
小杜定睛一看,男子眉眼似曾相识。这是谁啊?小杜迅速在大脑里搜索信息。对!是他——赵某!
小杜赶紧跑出值班室,一把拽住男子的胳膊:“你是赵某吧。”
“嗯……是我,我找周警官投案自首。”对方闷声应着。
“这就对了。”小杜一边将赵某带到审讯室,一边向师父周启辉报告:“师父,赵某来投案自首啦。”
周启辉迅速来到审讯室。面对讯问,赵某如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地把作案情况和潜逃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最后说了句:“谢谢你跟我家人说的那些话。我想明白了,只有投案自首才有出路,不然我心不定,生活也没有出路。”
一年前,赵某因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被派出所列为网上在逃人员。
芜湖市人、40岁不到、头脑灵活、离异、家有父母……这些是派出所案件队分析赵某所做的功课。大伙儿觉得,要抓获赵某并非易事,劝投是个好方法。于是,周启辉带着徒弟小杜多次与赵某的父母接触,希望他们配合公安机关让赵某主动投案自首。但是,老人很固执,要不就是“闭门羹”,要不就冷冰冰地来一句“不知道儿子下落”。大家都觉得这对老夫妻太倔,想得到他们的配合不容易。
但周启辉不认这个理儿。一天,师徒俩再次上门做劝投工作。一开始,赵某的父母仍然摆出一张冷面孔:“你们不要再来了,我们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周启辉早有心理准备,不急不躁,露出招牌式的微笑:“小赵虽然犯了罪,但他是你们的儿子,谁不惦记亲人的安危呢?”
一句话,尤其是一声“小赵”,让老两口诧异的同时陷入了沉思。
周启辉抓紧“火候”加大劝投攻势:“我们知道,在逃人员潜逃期间除了心惊胆战,还吃不好,睡不安,整天心神不宁,有家不敢回,家人也担心。你们应该有感受的……”话音未落,赵某的母亲嘤嘤哭了起来。
时机到了。周启辉拉起老人的手,温和地说道:“您别难过。您爱子心切我理解,但这样的爱会害了孩子。犯了罪,就要勇于承担法律责任。让儿子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以后他会回到您身边的。”
“好吧,我信你。”老人抹了一把眼泪,点点头。但赵某的父亲仍然闷头抽烟,不吭声。
这时,周启辉发现老人的烟盒空了,不抽烟的他竟然从口袋里摸出一盒烟递了过去。小小举动,让老人意外而感动,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哎——我也是对儿子又气又疼啊!”
僵局被打破,老两口终于答应劝儿子回来自首。果然,这一天,赵某来到派出所主动投案自首。
小杜目睹周启辉的劝投经过,不禁对师父竖起了大拇指:“师父,还是您有办法。”
“谁都有软肋。只要我们抓住这一点,用点耐心和技巧,事儿就能办成。”周启辉淡淡地说道。
小杜嘿嘿笑着说:“学到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镜湖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