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会知,中共党员,2013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三大队警务技术二级主管。她主要负责对大案要案、跨区域流窜案件以及在逃人员信息开展综合研判。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2020年,在全警实战大练兵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标兵个人。
人物心声
破案如同解谜,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关键线索,要始终秉持“案件不破,脚步不止”的信念攻坚克难。
大众点评
“王会知性格坚韧且细腻,善于总结和创新,能随时依据案件侦办进程灵活调整工作方法,研判工作高效且精准!”
——淮北市杜集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法强
“她能迅速发现案件的关键点,从细节入手,为案件侦破打开局面。”
——淮北市公安局烈山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 屈琳琳
□本报记者 张振雷 王娅飞
通讯员 彭 慧
“她是指挥部的最强大脑。”在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提及王会知,同事们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在领导眼中,她是善于抽丝剥茧的数据专家;在战友心里,她是屡破大案的幕后英雄。
从警以来,这位看似文静的女警,先后在痕检、法医、情报研判等岗位上拼搏,参与侦破案件1200余起,抓获在逃人员近千人。她常说:“破案就像解谜,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关键线索。”
法医出身:刑侦一线的多面手
法医出身的王会知,起初让不少同事为她捏了一把汗。“小姑娘在血腥的命案现场进行勘查,能承受得住吗?”面对这些质疑,她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第一次出现场时,我的手都在颤抖。”回忆刚入警时的经历,王会知坦诚地说,“但看到受害者家属充满期盼的眼神,我就鼓励自己必须坚持住。”在法医岗位的4年时间里,她参与勘验现场500余次,所出具的鉴定报告零差错。2017年,在侦破一起命案时,她通过细致勘查,从死者指甲缝里提取到关键生物检材,为案件侦破找到了突破口。
2018年,王会知调入合成作战中心。面对全新的研判工作,她把自己“钉”在电脑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研判工作如同大海捞针,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优秀猎手的眼睛。”凭借这股子韧劲,她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和时间赛跑:数据战场上的铁娘子
“会知的研判工作有个显著特点——精准!”这是刑侦支队领导对她的评价。2022年,在侦办一起重大案件时,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极强,案件一度陷入僵局。王会知带领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精准锁定了嫌疑人的藏身之处。民警赶到嫌疑人藏身之处时,发现嫌疑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逃往境外。2024年年底,王会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研判出41年前从监狱逃脱的戚某已漂白身份,改名为宦某,隐匿在甘肃省陇南市。最终戚某被成功抓获。
“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王会知说道。为了抢抓破案黄金期,她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办公室常备的滴眼液和颈椎按摩仪,见证了她和同事们无数个不眠之夜。近三年来,她主导研判的23起命案积案全部成功告破,其中5起是长达十余年的积案。
女儿眼中的英雄:要像妈妈一样抓坏人
在同事眼中,王会知是雷厉风行的破案能手,而在7岁女儿的心中,她是那个会变魔法的英雄。“妈妈,你今天能来接我吗?”这样的电话,王会知接到过太多次,也食言过太多次。最让王会知难以忘怀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她正在研判一起跨省案件时,家中监控传来声响。原来是孩子夜里身体不舒服,起床倒水喝,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王会知赶回家时,发现地上的碎玻璃已被孩子扫进了垃圾桶。
“现在女儿常说,长大后要像妈妈一样抓坏人。”说到此处,王会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位荣获过个人一等功的警界霸王花,把对女儿的牵挂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用一个个破案捷报诠释着“人民警察”四个字的分量。
从痕检台到解剖室,从实验室到研判中心,王会知完成了从技术员到专家型刑警的蝶变。正如她常说的:“案件不破,脚步不止;在逃人员不归案,追捕不休!”这既是她的从警誓言,也是一名新时代刑警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