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奔流,法治护航。在铜陵枞阳长江岸线,一片新栽的杨树林正迎风舒展,这抹新绿不仅承载着生态修复的希望,更凝聚着司法创新的智慧。去年3月,铜陵市中级法院牵头在长江之畔立起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以司法之力为长江大保护写下生动注脚。
司法之力,守护一江碧水。江岸边的审判庭里,法槌声与江涛声交织。这里审结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让违法者不仅要受法律制裁,更要为生态“还债”。当某企业违规排放被判决补种树苗时,企业主感慨:“这些树苗就像生态会计,把环保账算得明明白白。”截至目前,已有4000余棵新树扎根江岸,15公顷复绿面积相当于21个标准足球场,司法判决化作看得见的绿意。
创新之笔,破解修复难题。面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执行难”的老问题,铜陵法院与林业部门联手出招。劳务代偿机制让无力支付赔偿的当事人通过养护林木折抵,既保住民生温度,又守住法治底线。某渔民非法捕捞后,通过巡河、保洁、宣传、劝导等公益劳动,化“捕”为“补”,这样的“以劳代罚”让破坏者变守护者,实现了惩戒与教育的双重效果。
跨界之智,架起护江长桥。长江治理不能“各扫门前雪”,去年底,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动将江苏法院审理的生态受损地为安徽铜陵的盗采江砂案件的生态环境修复资金185万元移交铜陵法院,用于涉案江段的生态修复。这是全国首次主动跨省移交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该做法写入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铜陵市中级法院接过司法修复的“接力棒”后,积极推进移交资金用于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和江豚保护,促推皖苏两省高院在铜陵共建司法协作基地,以实现对被破坏的长江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顺利完成了这场跨越山河的法治“接力赛”。这种跨省域的“司法联盟”,就像给长江系上了法治“安全带”。
全民之治,播种绿色希望。基地里,学生们在“铜娃学法之法治小课堂”上计算碳足迹;企业家们通过“碳账户”完成交易;市民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与“法靓铜都”植树活动,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然的敬畏。这种“体验式普法”让抽象的碳中和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全民参与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司法护江,既要雷霆手段,也需绣花功夫。铜陵法院用“碳汇+司法”的创新配方,既治已病更防未病。当补种的树苗连成绿廊,当跨省协作形成合力,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长江岸线的生态蝶变,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守护母亲河,需要更多这样的法治创新,让一江碧水永续东流,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