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答好提质增效题,是一件大事、新事。面对新的挑战,近年来,芜湖两级法院根据辖区案件特色及自身审判资源,创新司法服务路径,强调权益保护实质,以“新”“质”司法服务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举措促发展 司法担当扶危困
能源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向来投入高、风险大。芜湖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受市场变动等因素影响,自2018年起持续亏损,至受理破产时资产评估值7亿元,“明股实债”2亿元,负债总额17亿元。
2020年,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申请,并指定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法院审理。基于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特点及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最终裁定将破产清算程序转为破产重整程序。为保证企业破产不停产,清算阶段继续经营,重整阶段自行营业,法院创新管理人选任机制,挑选经验丰富的破产管理人;积极联系债务人、债权人,妥善处理各方权益;结合市政府“一事一策”专题会议,争取专项激励政策精准加持,坚定重整投资人的投资信心。经过重整投资,该公司重整旗鼓,及时迭代更新产品,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大容量电芯认证证书的厂家。
近年来,芜湖法院结合全市法院审判实践,出台《关于审理预重整案件的工作指引》,上线破产重整投融资平台,对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危困企业积极适用重整程序,已促使6家企业脱困重生,再启新程。
“放水养鱼”新方法 纾困解难终双赢
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低空经济产业,芜湖早早布局,提前发力。位于湾沚区的芜湖航空产业园现已聚集相关产业链企业近200家,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用飞机。为托举芜湖飞得更高,芜湖市湾沚区法院靠前服务,以调解诉,最大限度降低诉讼对航空企业造成的影响,保障航空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不是恶意拖欠加工款的,公司与另外一家公司业务被强行终止,造成了巨大损失,真是没办法。”2022年,芜湖某航空公司因迟迟未支付加工款被芜湖某机械公司诉至湾沚区法院。
一边是被告的实际困难需解决,一边是原告的正当权益要保障。承办法官以“放水养鱼”代替“竭泽而渔”,对被告的机械设备采取“活封”方式,既允许被告公司继续生产经营,又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组织双方反复沟通、多方协调,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案结事了。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芜湖航空产业园企业所涉案件只有88件进入诉讼程序,经湾沚区法院法官精心调解,有一半案件达成调解协议或撤诉,实现矛盾化解与企业发展齐头并进。
知产保护重实质 商业秘密不可窃
如何保护企业的“绝活”“私招”,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芜湖经开区法院一直在探索。
2021年,被告人芜湖某公司工程师汪某某为提升自己在新公司的职业竞争力,违反公司的保密规定,窃取两项技术资料。经鉴定,相关信息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且合理许可使用费为114万元。经开区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虽然尚未使用该商业秘密,也未因此获利,但是其行为本质上侵犯了商业秘密的保密性。综合考虑现有司法解释及案件具体情况,其行为已跨越刑民界分标准,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技术信息等商业秘密作为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智力成果,关系企业的竞争和发展,应予严格保护。该案作为单纯非法获取型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入罪案例,有力震慑了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氛围。
护劳助企优环境 长效高质保生产
坚定不移护航“产业+科创”。芜湖法院率先成立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法官办公室,通过驻点产业园区,发现并收集企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涉知识产权方面突出问题,为企业答疑解惑,把脉问诊,更好地保护企业创新创造。
同时聚焦汽车、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细化28项司法行为正负面清单,落实20项司法服务举措,不断提高司法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真创新”要受到“真保护”,“高质量”要受到“严保护”。芜湖市科技创新活力强、新兴产业规模大,芜湖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行稳致远。
(黄莺 通讯员 祖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