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阳县新河镇,一首传承百年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船调”,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乡村治理的脉络中。近年来,新河镇十里岗村将法治宣传、村民自治、文明新风谱入传统曲调,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歌促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而是成为撬动乡村善治的“金钥匙”,演绎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深度共鸣。
从乡村小调到治理强音
新河镇依水而兴,龙船调自清末年间便在这一带流传。起初,龙船调常在春节期间巡演,除了增添节日氛围外,主要是为了谋求生计。巡演队伍走村串户,寓意祛邪纳福、风调雨顺。而今,龙船调不仅是节庆热闹的象征,更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治理内涵。
2021年,新河镇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时发现,枯燥的法律条文难以入脑入心,而村民对龙船调却有着天然的情感认同。“何不让老调唱新词?”时任十里岗村党委书记曹润生的这一提议,开启了非遗文化的转型之路。
“镇里组织专人对接,邀请非遗传承人、法律顾问、文艺骨干组成创作团队,将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提炼成方言俚语,并保留龙船调‘一领众和’的互动形式。”谈及创作初衷,曹润生感慨道:“将新词填入古调,将法律唱进非遗,就是想让乡亲们在熟悉的乡音中记住法理人情。”如今,十里岗村能传唱新编龙船调的村民已超过200人,古老艺术在法治春风里焕发新生。
近年来,十里岗村以“八五”普法为契机,结合龙船调传唱,培养了一批“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板凳会”“百姓说事点”等形式,化解邻里纠纷,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的治理格局。村内还打造了法治文化长廊和特色墙绘,将法治元素融入村容村貌,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识。
非遗搭台激活自治动力
“村东水渠要整修,各家出工怎安排?集体收入怎么花,大家一起来说话。”每周五晚的“龙船议事会”是十里岗村最热闹的民主实践场,村民们聚到戏台前,看着妇女议事会成员将村务议题编成唱段,随着领唱者抛出问题,台下村民以“接龙对唱”的形式发表意见,最终形成的决议当场填词成曲。
这种“文艺+治理”模式,彻底改变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在十里岗村,龙船调已然成为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重要纽带。该村巧妙地将“妇女议事会”“村民说事点”与文艺活动相融合,鼓励村民在传唱龙船调中提建议、议村务。同时,通过组织龙船调巡演活动,有效推动家庭矛盾调解和文明家风建设。2024年,全村共评选出9户“最美家庭”,以“小家”和睦促“大家”和谐。“龙船调唱响新风尚,现在我们村里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家庭和谐幸福,处处都是笑脸。”村民陶金莲乐呵呵地说。
此外,十里岗村还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议事程序,确保村庄事务公开透明。同时,依托龙船调巡演队、红色歌曲合唱队等4支文艺团队,充分激发村民共建共治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鼓励大家在互帮互助中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在文明实践中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善治
在十里岗村党史馆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龙船调唱词手稿》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村里老党员历时三年整理的珍贵资料,其中“遵纪守法篇”“家风家训篇”等章节,成为新编唱词的蓝本。村党委通过“党建+非遗”工程,让红色基因注入文化传承之中。
长期以来,十里岗村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了“红色家园”“文化家园”等五位一体特色品牌。全村党员带头创作,结对非遗艺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故事编入唱词,传入千家万户;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红调传习所”,开展艺术党课;在全村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制,每名党员联系10户家庭,用唱调宣讲政策。
移风易俗成效尤为明显。过去村里红白事攀比成风,一场丧事花费动辄10万元。村党委推出《厚养薄葬调》,党员干部带头婚丧简办,并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现在,村里婚宴标准控制在每桌300元以内,清明祭祖提倡用鲜花代替纸钱,不知不觉间,文明新风理念已悄然吹遍十里岗村的每一个角落。
从法治宣传到村民自治,从移风易俗到乡村振兴,新河龙船调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今的十里岗村,水泥路通户、垃圾专人清、庭院百花艳、陈规陋习除。近些年,该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其治理经验被写入《安徽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集》。
“龙船调,唱响的是文化自信,收获的是民心所向。”正如曹润生所言,这种“以文化人、以歌促治”的模式,不仅让传统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更凝聚了基层治理的向心力。如今,这曲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乡村治理新调,正在皖南山水间谱写更为动人的时代乐章。
(通讯员 刘尧 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