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检察: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

2025-06-10  来源:安徽法治报

淮水之滨蚌埠,一场场关乎碧水蓝天、民生福祉的公益保卫战正以检察之力悄然推进。十件案例获评最高检典型或优秀,“河湖长+检察长”“检察公益诉讼+审计”等创新机制获全省肯定,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蚌埠市检察机关坚持质效优先、依法全面履职,以公益诉讼检察之力守护美好生活的坚实足迹。

头雁领航

以上率下凝聚攻坚动能

蚌埠市检察机关将公益诉讼定位为“一把手”工程,以高位推动凝聚攻坚合力。

市检察院检察长率先垂范,亲自办理疑难复杂、影响重大的公益诉讼案件。在跨省倾倒危废案中,面对江苏某公司向蚌埠境内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的严重污染行为,检察长直接挂帅,通过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不仅严惩犯罪,更有效追偿环境修复费用,庭审现场成为生动的法治公开课。在陈某等17人特大非法采矿案中,检察长再次靠前指挥,有力震慑了破坏矿产资源者的嚣张气焰,为基层院树立了标杆。

针对国土国财领域案件线索隐蔽、阻力重重、办理难度大的特点,市检察院勇于担当,直接立案啃“硬骨头”。某开发公司长期拖欠巨额土地出让金一案,由市检察院直接立案办理,精准运用法律监督利器,最终成功促成收回国有建设用地200余亩,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此举极大鼓舞了基层士气,两级院联动在国土国财领域频传捷报:协同追缴土地出让金逾5000万元、挽回违规使用医保基金500余万元、追回多发放的林业补贴250余万元,更成功收回违约企业土地500余亩及违约金1.92亿元,为国家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依托检察一体化优势,对跨区域、跨层级的复杂案件实行联合办案、分层监督。面对五河县天井湖水域大面积围网养殖及违法建筑阻碍行洪的“老大难”问题,市检察院与五河县检察院紧密协同,分别向属地政府发出精准有力的检察建议,促成当地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彻底拆除了长达19公里的非法围网,消除了行洪隐患,还湖于民。

质效为核

精准规范提升监督刚性

蚌埠检察公益诉讼始终将办案质效置于核心,以“诉”的确认彰显司法权威,确保监督精准有力。

严把立案入口关,从违法行为性质与社会危害性双重维度审慎评估线索价值,坚决杜绝“凑数案”。建立“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机制,对事实清楚、整改易行的案件快速流转处理;集中优势兵力攻坚涉及面广、阻力大、整改难的“硬骨头”案件,由市检察院统一管理研判、指挥调度、关键环节把关,确保办成精品。

坚持以“可诉”标准严把证据关。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监测锁定违法占地范围,借助无人机航拍固定污染现场全貌,依托快速检测实验室及与专业机构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对水质、土壤样本进行科学分析,显著提升证据科技含量与证明力。在淮上区水污染治理案中,检察机关全面梳理环保法规,精准锁定镇政府监管责任,制发的检察建议不仅指出问题,更提出清淤、关停污染源、生态修复等具体可行方案,为后续可能的诉讼奠定坚实基础。持续跟踪问效,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从行为纠正、结果达成、职权履行三方面立体评估行政机关是否真整改、真履职。

对检察建议后仍整改不力、公共利益持续受损的情形,坚决提起诉讼,以“诉”促改,年均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保持在10件以上。怀洪新河大坝违法建筑案中,在检察建议未能奏效后,检察机关果断对河道管理局及镇政府提起诉讼。诉讼过程中,市、县两级院并未止步于“对簿公堂”,而是联合河长办主动向违法行为人释法明理,最终促使其自行拆除了违法建筑,诉讼目的提前实现。更可贵的是,蚌埠检察机关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对诉讼中行政机关已履职到位、公益完全修复的,灵活建议法院裁定终结诉讼。淮上区检察院办理的某镇政府水污染治理案便是典范——诉讼期间,镇政府不仅依法关停污染养殖场,更投入千万元对辖区水体进行系统整治,经检测水质全面达标。检察院据此建议终结诉讼,既节约司法资源,又实现双赢多赢,该案成功入选最高检“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

协同聚力

构建公益保护“同心圆”

蚌埠检察机关深刻认识到公益保护非一己之力可成,着力构建内外协同、纵横联动的工作格局。

打破“四大检察”壁垒,强化内部协作。建立公益诉讼与刑事案件同步审查机制,在侦查阶段即介入引导取证方向,确保刑事打击与公益修复无缝衔接。积极运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引导犯罪嫌疑人自愿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或赔偿损失,提升公益保护效率。

在全省率先探索“河湖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创新推出“检察公益诉讼+审计”“检察公益诉讼+文物”等模式,与自然资源、审计、消防等十余家单位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线索移送、专业支持、联合行动机制,变监督为协同。针对跨区域生态治理难题,牵头建立淮河、怀洪新河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经验做法被最高检相关办案指引收录。联合河长办、林长办共同建立生态修复基地,常态化开展增殖放流鱼苗、补植复绿等活动,让受损生态得以恢复。

创新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从中梳理出公益诉讼线索80余件,转化为检察建议60余件。北淝河跨界水污染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正是源于人大代表建议。检察机关将其作为重点案件办理,通过提起诉讼,有力推动某县经开区管委会投入1.3亿元加速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彻底清理河道垃圾污染源,该案获评全国公益诉讼“回头看”及五周年好案例。广泛应用最高检“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招募180余名涵盖环保、食药、法律等领域的志愿者担任“公益守护人”,提供线索、参与办案、见证监督。志愿者反映的农村灌溉水井安全隐患问题,经市、县检察院快速立案,通过检察建议推动维修资金及时到位,成效获时任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聘请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的10余名业务骨干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深度参与专业案件调查、公开听证及“回头看”,有效弥补检察人员专业知识短板。

依法履职

服务大局守护美好生活

蚌埠检察公益诉讼始终服务大局、心系民生,将办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紧密对接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市域河湖治理等中心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怀远县检察院聚焦临时用地长期未复垦、违规占用基本农田造林问题,综合运用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等手段,强力推动复垦珍贵耕地资源200余亩,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围绕食品药品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无障碍环境建设、老年助餐食堂安全等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持续精准发力。龙子湖区检察院针对农贸市场、超市普遍使用改变肉菜真实色泽的“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辖区内300余盏问题灯具被撤换,保障了百姓“舌尖上的选择权”。市检察院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违规办理健康证乱象,及时通过公益诉讼推动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健康证办理流程,堵住了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大风险漏洞。

积极拥抱大数据法律监督浪潮,通过个案解析、要素提炼、模型构建,实现从“办一案”到“治一片”。市检察院针对部分企业长期欠缴水土保持费问题,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税务、水利等部门数据碰撞比对,精准筛查出300余家疑似欠费企业,涉及金额超千万元。通过制发类案检察建议,已成功督促追缴入库800余万元。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社会治理短板,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助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记者 陆慧敏 通讯员 付世亮)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