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民生刻度丈量治理深度

2025-06-24  来源:中安在线

初夏的晨光里,濉溪临涣的老茶馆飘出第一缕茶香,相山西街道的志愿者正叩响独居老人的家门,杜集矿山集的田埂上红板凳刚摆开议事阵仗,烈山铁运社区的会客厅已氤氲着豆浆热气——这幅由茶香、叩门声、板凳响和烟火气编织的晨间图景,正是淮北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当千年茶镇的调解智慧遇上城市社区的时间契约,当地头红板凳碰撞出议事火花,这些扎根烟火人间的治理实践,正以“民生刻度”丈量着基层治理的时代深度。

相山西街道:时间银行存储夕阳温暖

“魏师傅又来帮我买菜啦!”81岁的胡大爷看着邻居忙碌的身影,脸上洋溢着幸福。在相山区西街道新华社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让邻里情转化为实在的服务。志愿者魏师傅为独居老人胡大爷提供买菜、陪伴等服务,积累的“时间积分”未来可兑换同等时长的养老服务。“20年的邻居,帮他就是帮自己。”魏师傅的话语道出了互助养老的核心理念。

面对老龄化加剧的挑战,新华社区创新打造“时间银行”公益生态圈,联动共建单位、大学生团体等多元力量,走出“低龄服务高龄”的互助之路。社区党总支通过“党员带群众、低龄带高龄”,将志愿服务队伍扩展至120余人。截至目前,已开展健康讲座、防诈宣传等服务130余次,解决群众诉求60余件。这种“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的模式,不仅缓解了养老压力,更重塑了城市社区的邻里温情,让“夕阳红”在互助中绽放光彩。

杜集矿山集:红板凳上议出民生坦途

“这泥水路总算要修了!”杜集区矿山集街道付洼村村民赵满意看着门前的施工图纸,难掩激动。去年雨季,他家院里积水漫过门槛,霉味半月不散。转机始于2024年底的“红板凳议事会”——社区书记王伟伟带着测绘员、小组长与村民围坐院中,三次议事会下来,13条建议被纳入修路方案,如今10米宽的主干道与2米宽的门前硬化路已初具雏形。

杜集社区将“红板凳议事会”打造成“民声收集站”,社区干部、党员代表与“三官一律”组成“红色解说团”,带着红板凳走村入户。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宅基地纠纷,50多场议事会收集解决问题40多件,让“有纠纷就搬红板凳”成为村民的共识。这种“搬条板凳坐下谈”的治理方式,既接地气又聚人气,让基层决策更贴合群众需求,让“堵心路”变成“顺心路”。

烈山铁运社区:会客厅里书写治理温情

“喝杯豆浆,拉个呱,事儿就办成了。”在烈山区杨庄街道铁运社区“居民会客厅”,居民潘碧云领取补贴时的感慨,道出了基层服务的转变。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成“家庭化”会客厅,设置前台受理、议事会客等五大功能区,通过“一岗通办”将窗口人员从97人精减至48人,整合46项高频事项,实现“一人通办”全科服务。

更贴心的是,社区创新“一杯豆浆”工作法,工作人员递上的不仅是热饮,更是拉近民心的桥梁。下沉网格的“背包客”们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服务,累计服务群众1.3万人次。会客厅里的阅读区、工会驿站等10余项新增服务,让“办事窗口”变“生活橱窗”,“政务大厅”成“幸福会客厅”。这种“以客厅聚人气、以服务暖民心”的治理创新,让群众在温馨氛围中感受基层治理的温度。

从乡村到社区,淮北市的基层治理创新始终以“人”为核心。这些实践看似微小,却精准击中群众需求痛点;形式各具特色,却共同彰显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当茶香调解化解积怨、时间银行存储温情、“红板凳”议出坦途、会客厅温暖民心,基层治理不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成为有温度、有质感的生活体验。这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治理样本,正以民生温度丈量着基层治理的精度,为皖北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着鲜活的“淮北方案”。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