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检察,安徽开启数智检务新纪元

当人工智能的“最强大脑”遇见司法正义的“初心使命”,安徽检察机关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2025-06-24  来源:《江淮法治》

文/本刊记者 张万金

2025年4月3日,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上线,标志着全省检察工作迈入“数智融合”新阶段。从5000余件卷宗的数据淬炼,到十大智能场景的精准赋能;从“案多人少”的现实困境,到“人机协同”的办案革命,这场数智化变革不仅重塑司法生产力,更在科技与法治的交融中,勾勒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智慧图景。

智能引擎,

重构办案流程的“最强大脑”

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自2024年初启动研发以来,历经谋划部署、需求论证、研发试用、场景应用等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去年3月,省检察院启动检察科技创新调研,开展检察信息化智能化金点子征集活动,召开全省检察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征集到关于检察智能化建设的金点子40多项,为“十大场景”奠定了基础。随后,在最高检、省委政法委的关心支持下,省检察院随最高检人工智能应用课题组和省委政法委调研组,3次赴外省调研学习,研发方向得到明确,思路视野得到拓宽。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安徽省检察机关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场景需求。

2024年10月,省检察院专门成立攻关课题组,会同科大讯飞公司联合攻关,依托科大讯飞“飞星一号”法律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100余册检察规范、5000余件脱敏案件,实现“智能阅卷-证据链构建-文书生成”全流程自动化。检察官输入卷宗后,系统自动完成目录规整、证据分类,并结构化输出审查报告、起诉书等14类文书,全程仅需检察官审核确认。

2025年春节后,省检察院立即启动试点应用工作,将试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展小范围试用,以求快速优化系统,达到基本好用状态,选择合肥等4市所辖27个基层院进行试用,试用1个月检察官反馈问题500多个,逐一研究解决;第二阶段,3月7日开始,扩大范围试点,以求深度完善功能,达到好用稳定状态,选择数字检察工作基础较好的全省79个检察院开展全面试用,进行系统功能和性能压力测试。截至目前,全省已运用AI助手成功办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基层一线1000名以上检察官亲身体验了AI助手,普遍反馈在有效保证质量的同时,能够帮助大幅提高办案效率。这标志着安徽检察工作迈入“数智融合”新阶段。

实战应用,

“十大场景”成为标志性成果

系统紧紧围绕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和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创新设计实现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刑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等十大场景。

智能阅卷:基于刑事办案规范与检察官办案逻辑,通过精细化编目、自动化分类、动态化入库三大核心功能,快速规整卷宗目录、自动构建证据链条,助力检察官阅卷效率显著提升,为后续办案环节奠定规范化基础。

文书辅助生成:基于检察办案流程,通过证据材料归纳、矛盾点检测、证明目的自动生成等功能,结构化输出审查报告、起诉书等14类文书,检察官全程审核确认,既确保了审查严谨性,又节约了办案时间。

案卡智能回填:针对案卡填录项多、耗时长的痛点,AI助手自动区分并智能回填90%的案卡项,支持全量、增量及溯源等多种灵活的核验方式,大幅压缩案卡填录时间。

矛盾检测:依托全案证据材料,构建动态矛盾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全案言词证据,列明印证点和矛盾点,自动生成补充侦查建议,解决证据矛盾审查人工发现难的问题。

侦查监督:突破传统人工巡查模式,通过预设程序违法监督模型对电子卷宗实施智能巡查,在侦查场景中实时触发“待确认”监督预警,经检察官在线核验后,可一键生成风险提示报告回传办案系统,构建起覆盖监督发现、研判、处置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体系。

法条推送:基于简要案情分析,准确提取案件事实要素,并按位阶自动推送法律、司法解释及地方法规,支持精准定位具体条款,实现法律法规随手可得。

类案推荐: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新颖系数和区域关联度进行智能推荐。对疑难复杂案件,优先推送“两高”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对普通案件,集中推荐本区域内近期同类案例。

量刑建议:突破传统量刑工具局限,通过深度思考、智能演算,分析量刑起点、从重从轻情节(如累犯、认罪认罚等),生成精准量刑建议,让量刑过程精细化、透明化。

AI问案:改变传统检索方式,为检察官提供精准的电子卷宗智能问答服务。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即时分析全部案件材料,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快速响应个性化办案问题,实现秒级精准解答,成为检察官审查案件的得力智能助手。

对话式建模:创新性采用自然语言交互方式与代码生成能力,检察官通过对话指令,即可自动完成数据提取、规则匹配、线索分析和模型构建全流程,并生成模型思维导图。实现零代码操作,让不具备技术背景的检察官也能轻松创建专业监督模型,真正实现“业务主导、技术赋能”的智能监督新模式。

科技护航,

以“超预期”效果展现变革力量

系统研发怎么样,提质增效、争创一流的目标是否实现,最终要靠实践效果来评判。经过两个月的试用,AI助手的赋能效果已经初显,超出设计预期。

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70%。1件盗窃刑事案件,审查卷宗和撰写报告从过去纯人工8小时至3天,通过智能辅助缩短到4小时至1天,办案效率大幅提升。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生成的文书质量也更高。从整体应用效果上看,基本相当于给每名检察官增配了1名办案助手。

案卡自动回填功能切实为检察官减了负。1件盗窃刑事案件的案卡项共有310余项,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自动回填280余项,占总案卡项90%左右。原人工填录案卡需40分钟左右,出错率约3%,智能回填和少数案卡人工填录总计仅需5-10分钟,基本无差错。

办案质量更有保证。系统通过对电子卷宗的智能编目、文书的人工干预条件下多步骤辅助生成,在加快办案速度的同时,有力提升了案件质量。同时,量刑辅助、证据矛盾点检测、侦查监督点推送、数据溯源等功能,帮助检察官切实增强内心确信。此外,还促进了检察办案更加规范。

未来已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已开启检察事业的“AI征程”。安徽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说:“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检察信息化智能化的助力推动,安徽省检察机关将在最高检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加大检察智能化建设力度,拓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以检察技术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