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涡河岸边,全国“绿色卫士”、安徽好人王双喜正组织他的第1378场“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环保志愿行动。每个周日,志愿者队伍便以“健身+公益+环保”的形式,沿河岸徒步健身,同时捡拾垃圾、打捞漂浮物,用行动守护亳州的母亲河。
“我们建立了多方联动的志愿服务模式,推进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合力。”亳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份合力,正是亳州在2021年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后,上下齐心追逐“首创首成”目标的磅礴力量。日前,亳州市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创建伊始,亳州市委、市政府就将创城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市委书记、市长实地调度50余次,直击痛点难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亳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逐年落实,属地与部门协同,干部与群众同心,为千年药都汇聚前所未有的文明创建伟力。
文明不是空中楼阁,其根基深植于民生的沃土。亳州将“群众满意”作为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出行更通畅——
248个易涝点完成整治,14条道路“白加黑”升级,困扰多年的电动三轮车乱象得以综合治理,城市脉络焕然一新。
居住更舒心——
70个老旧小区、269个居民小区、33个老旧片区完成改造提升,890余条背街小巷整修一新。斑驳墙面换新颜,崭新晾衣架、健身器材、充电桩与停车棚纷纷亮相,家门口的“微更新”让市民幸福感悄然升级。
生活更便捷——
27个新建停车场、3.6万余个新增停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17个口袋公园、226座焕新公厕,串起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
亳州市谯城区筛子市街的蝶变是生动注脚。这条年久失修的“烦心路”,经改造后惠及160户居民,坑洼积水、管线杂乱成为历史,真正变成了“顺心路”。
自古亳州多圣贤,如今处处见好人。197位“中国好人”的熠熠星光,铸就了“好人亳州”的金字招牌。
“我们通过‘严选树、广宣传、重礼遇、强管理’四维发力,推进‘好人亳州’品牌建设。”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洪武表示。
亳州建立身边好人“五推荐、五评选”选树流程,确保好人事迹立得住;建设好人馆、好人广场,创编《好人颂》,组织“百姓宣讲团”巡讲110余场,让好人故事传得开;发放好人奖励金998万元,为605名市级及以上好人模范制作“礼遇卡”,让好人模范享优待;建立荣誉称号退出机制,成立“好人协会”,引导好人永葆本色。
刚刚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许长荣,她接棒母亲——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许张氏,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兄长。如今,她的子女也在言传身教下悉心照料舅舅。这份跨越三代的“爱的接力”,无声诉说着优良家风的传承力量,成为城市最温暖的道德灯塔。
文明生根发芽,更需沃土滋养。亳州坚持“创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相结合,厚植文明沃土,涵养城市文明。
培育文明风尚——
颁布实施《亳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亳州市养犬管理办法》,开展“争做文明有礼的亳州人”主题活动,修订发布《亳州市民公约》《亳州文明20条》等行为规范,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打造实践矩阵——
建成文明实践中心5个、实践所97个、实践站1347个,实现县乡村三级网络全覆盖。融合“非遗”“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了谯城区“传承非遗·养生五禽戏”等一批代表性文明实践项目。
劲吹文明新风——
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建立“一约四会”自治机制,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引导“村干部”“大总”“媒红”带头移风易俗。谯城区华佗镇青年党员的“零彩礼、电动车迎亲”清新婚礼,蒙城县戴尧村创新的“金口碑”评议机制,让文明新风浸润乡野。
截至目前,亳州市共有文明实践队伍3400余支,注册志愿者92.9万人,志愿服务时长达707万小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432支,实现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全覆盖。2024年以来,全市征集人民建议2654条,实现群众“微心愿”5263个,越来越多的“金点子”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
文明无止境。亳州市将围绕“利民惠民、常态长效、全域创建”,推动文明培育、实践、创建深度融合,加快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升华,让文明内化为市民的生活方式,使“新风尚”真正成为“好习惯”。
(本报记者 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