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一站式解纷促和谐 多元共治绘就枫桥新图景

2025-06-26  来源:旌德政法微信公号

在皖东南旌德县兴隆镇的青山绿水间,一座融合了徽派建筑风格的综治中心格外醒目。近年来,该镇以“一站式服务”为抓手,构建“部门整合—多元调解—闭环管理”的治理体系,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中枢重构:打造多元协同的“治理综合体”

走进兴隆镇综治中心大厅,事项办理流程图映入眼帘。这个整合了综治、司法、信访、为民等12个部门的“一站式”平台,打破传统条线分割壁垒,设置群众来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功能室,形成“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运行机制。在“娘家人”个性化调解室里,女性调解员正通过“情绪疏导—法理分析—帮扶跟进”三步法调解一起婚姻家庭纠纷,墙上悬挂的“解忧家庭事 守护幸福家”等标语,彰显了“娘家人”的温馨。

“以前跑部门要跑三四趟,现在来这里一次就弄清楚了。”三山村村民王某高兴地说。兴隆镇实施“首问负责+按需派单”机制,接待人员根据纠纷类型制作《综治中心转办交办单》,根据领导批示匹配专业力量:涉土地纠纷推由镇农技专家与村干部组成的团队携带测绘工具实地勘察;涉企业纠纷则联动经发办、为民服务中心等部门形成调解合力。2025年以来,中心通过“一站式”机制化解复杂纠纷57起,实现“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治理目标。

机制创新:构建精准高效的“解纷生态圈”

在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背景下,兴隆镇创新构建“四级漏斗式分层处置”与“一站式解纷”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将党的领导优势、制度创新效能与群众参与活力有机融合。在三山村张某与邻居的围墙纠纷中,网格员先运用村规民约进行调解;未果后移交村调委会,邀请退休老书记参与调解;仍未化解则上报镇综治中心启动“部门联调”,最终在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兴隆司法所普法释理下达成和解。

在农民工王某某讨薪事件中,“一站式”机制的协同效能得到充分体现。2024年10月,10余名农民工因某公司拖欠薪资半年,多次讨要无果,情绪异常激动。中心受理后立即响应:“娘家人”调解室调解员先以“务工艰辛”唤起用工方共情,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收集考勤记录、工资流水等关键证据,在持续的法律施压与温情关怀下,该公司负责人最终同意支付拖欠工资。拿到血汗钱的农民工激动地说:“你们不仅帮我们讨回了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尊重和温暖。”

末梢延伸:织密闭环治理的“神经网格”

“协议履行有没有遇到问题?对调解还有什么建议?”综治中心回访员正在电话跟踪一起邻里纠纷的处理情况。兴隆镇建立跟踪回访制度,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协议履行情况以及有无新增矛盾纠纷事项,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纠纷处理结果的满意度作为纠纷调解工作的唯一标准,进一步延伸纠纷处理链条,对已答复处理的纠纷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形成档案,全面做好纠纷调解的“后半篇文章”。

为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兴隆镇在4个村精准配置“法律明白人、乡贤调解员、网格信息员”三支队伍,构建起扎根基层的治理神经末梢。法律明白人通过法律宣传提高村民法治意识,乡贤调解员通过自己的当地威望化解纠纷,网格信息员通过信息收集了解民生民情。2025年以来,三支队伍2025年累计收集民情线索50余条,化解各类纠纷20余起,其中25%的矛盾在村级以下得到解决,使治理效能直达基层最前沿。

文化赋能:培育共治共享的"治理土壤"

在兴隆镇综治中心的文化长廊,“握手言和墙”上的笑脸与“四和”标语交相辉映,形成独具特色的“解纷文化矩阵”。中心定期举办调解业务培训,邀请驻镇法官、资深调解员分享实战经验,今年已开展专题培训5场,覆盖镇村调解员100余人次。针对农村老年人普法难题,中心主动结合“村晚”、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法治宣传,这种“传统艺术+法治内容”的普法方式使老年群体法律知晓率得以提升。

兴隆镇的实践揭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路径:当治理效能不再依赖特定文化符号,而源于机制创新与多元协同,基层治理便具备了可复制的普适价值。在这片孕育了徽州文化的土地上,综治中心通过“物理整合—化学反应—生态培育”的三部曲,实现了从“部门集合”到“治理合力”的质变——在这里,专业调解团队取代了传统乡贤,按需派单提升了处置效率,闭环回访机制巩固了治理成效。

如今的兴隆镇,综治中心的“一站式”窗口已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这种将专业力量与群众参与有机融合的治理模式,打破了“地域文化依赖”的路径局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机制方案。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