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你们来得及时,要不然我这钱就打水漂了!”在安徽省铜陵市一家超市内,王先生心有余悸,不住地向工作人员和民警道谢。原来,他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被诱导前来购买22张购物卡“配合调查”。收银员察觉异常后,第一时间拨通96110反诈专线。铜陵警方迅速响应,成功阻断交易,为群众保住了2.2万元血汗钱。
这并非个例。今年以来,铜陵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群众损失数同比实现“双下降”,特别是第二季度环比均下降近29%。数字背后,是当地构建起的一张覆盖全域、反应灵敏的反诈防护网。
打破壁垒 “公安+”模式激活社会力量
铜陵市公安局创新构建“公安+”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将银行、商超等社会阵地转化为反诈前沿哨所。自5月以来,依托该机制,警方已对98名潜在受骗群众开展面对面劝阻,成功拦截12起即将发生的诈骗,单笔最大拦截金额达87.58万元。
“以前反诈像‘救火’,疲于奔命;如今更像织网,每个环节都在主动防御。”铜陵市反电诈中心负责人朱骏介绍,通过与金融机构、商业场所建立实时联动,可疑交易信息能第一时间触发预警,实现“发现即响应、响应即处置”。
精准施策 “全量盯案”机制提升打击效能
高效精准的背后,是一套严密的“全量盯案”工作机制。铜陵警方构建市局、县区、派出所三级调度体系,将电诈打防列为“一把手工程”。每周由分管局领导牵头,刑侦、治安、网安等多部门开展案件复盘:汇总一次案件锁定一个重点区域,剖析一起案例堵塞一处防控死角,研究一类新骗术即发起一轮针对性预警。
在经开分局新城派出所,所长沈浩每天都会对照电诈案件盯案清单部署工作。“过去排查如同大海捞针,现在每起案件都能精准定位风险点。”他举例说,上周刚通过复盘解决了老旧小区宣传盲区问题,这周针对“购物卡诈骗”的预警信息就已推送至辖区超市主管手中。
全民反诈 宣传触角延伸至社会末梢
反诈之网不仅靠公安力量,更需凝聚社会共识。在铜陵,反诈宣传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民心:主城区12万余份反诈标语贴满楼道、公交站台;26个小区物业在早晚高峰循环播放反诈音频;铜官分局针对近期出现的“鲜花洗钱”“礼品卡诈骗”等新型手法,组织警力深入花店、酒行等场所,将预警防线延伸到市场末端。
在重点领域,警民联防形成铜墙铁壁:全市276个银行网点成为守护群众“钱袋子”的前沿阵地,大额取现窗口张贴警示案例,工作人员实时提醒;85个快递网点建立“可疑包裹报告”制度,社区民警常态化开展反诈培训;23家大型商超由社区民警包干对接,在黄金首饰等高价值商品区强化防范。
4月27日,枞阳县居民张某某遭遇“公检法”诈骗,准备取款6万元时,银行窗口的警示案例让他及时醒悟;5月8日,铜官区居民许某某收到“刮刮卡中奖”可疑包裹,因朋友看过反诈海报识破骗局……一个个成功拦截的案例,印证着“全民反诈”的强大合力。
“反电诈不是公安机关的单打独斗,而是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铜陵市公安局副局长闻赤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公安+”联动模式,提升宣传覆盖面、预警精准度和劝阻实效性,让“不听、不信、不转账”成为全民自觉,筑牢反诈防骗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