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双向让步的执行

2025-06-27  来源:安徽法治报

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那份写满承诺的调解书,陈阿姨的眼神里,盛满了被辜负的疲惫。“去年7月15日前给一半,白纸黑字啊法官!可现在,一个子儿都没见着……”近日,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法院执行接待室被24名缝纫女工的焦虑和委屈塞满。她们曾用一次“让步”想挽救老东家,换来的却是血汗钱的悬而未决。

时间回溯到2023年初,繁昌区孙村镇工业园区内,一家服装加工公司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苦苦挣扎。陈阿姨和她的23名工友,念及多年同厂情谊,心软了。“迟点发工资,帮厂子撑一撑”,她们选择了第一次“让步”,将信任交给了公司法定代表人孙某。然而,冰冷的现实击碎了温情的期盼,工厂最终倒闭,包括陈阿姨在内的24人合计88638元的工资尾款,成了压在她们心头的巨石。

多次催讨无果,工人们拿起法律武器。案件在审理阶段达成调解,公司分两期支付欠薪,孙某承担连带责任。可当案件流转到执行法官孟法官手中时,希望再次渺茫。线上查控一无所获,线下调查更令人心凉。厂房是租的,设备早已抵债,孙某本人也“人间蒸发”。案子陷入僵局。就在孟法官一筹莫展之际,一名工人的话拨动了她的心弦:“孟法官,前年孙某老婆得了尿毒症,我们全厂还给她捐过款呢……”孙某的困境浮出水面,但工人们的血汗钱,必须追回!孟法官暗下决心。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点燃希望:“听说孙某儿子开了家修脚店,他可能在店里帮忙。”

循着这条线索,孟法官在市场监督管理局海量信息中锁定了一家经营者为“孙小某”的修脚店。下班后,她悄然前往。店里,一名面黄肌瘦、身形佝偻的中年妇女在忙碌,她正是孙某身患尿毒症的妻子。在狭小的包间里,孟法官见到了正在给客人修脚的孙某。褪去了昔日“孙总”的光环,眼前只是一个为妻子医药费愁白了头的丈夫,一个为生存弯下了腰的父亲。“公司没了,老婆每月透析,家里早就欠了一屁股债……”孙某声音沙哑,充满无奈与愧疚。“可这24个工人,是你多年的老伙计啊!她们信你,才同意缓发工资,你老婆生病,她们还集体捐过款。”孟法官的话,像针一样扎在孙某心上。

“我对不住大家!”孙某猛地抬头,眼眶泛红,“调解时我认这个债,就是觉得亏欠。法官,请你约大家,我去法院当面解释。”

两天后,法院调解室,24双眼睛紧紧盯着走进来的孙某,有愤怒,有失望,也有残留的关切。面对老员工们的质问,孙某沉默良久,然后默默地从随身的旧提包里,掏出一沓用橡皮筋仔细捆好的现金——整整8000元,小心翼翼地放在长桌中央。“我……身上就这些了。”孙某的声音低哑。

“这钱,是他爱人下个月透析的钱。”孟法官轻声补充。

空气仿佛凝固了。长久的寂静后,陈阿姨,这名手上布满岁月痕迹的女工,第一个打破了沉默:“法官,孙总家的情况,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再让一步!”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果能一次结清,我们愿意少要30%。”

“再让一步!”其他23名女工,没有犹豫,纷纷点头。她们做出了第二次让步,这一次,是为了给曾经的老东家、给那个同样深陷困境的家庭,留一条生路。

看着昔日员工们眼中那熟悉的、带着温度的理解,50多岁的孙某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谢谢……谢谢大家!我……我去借!”他哽咽着承诺。

孙某四处筹借,凑齐了40000元。孟法官深知这离工人们的“折让”目标仍有差距,她迅速行动,将情况上报。法院党组特事特办,经审查确认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为这起凝聚了特殊温情的案件开启了“绿色通道”。最终,“工人折让30%+司法救助金”的组合方案,将执行款成功汇入了24名缝纫工人的账户。

当收到款项的短信提示音响起,陈阿姨和工友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而孙某,在电话那头,除了连声道谢,已哽咽难言。一场几乎陷入绝境的欠薪纠纷,在两次充满人性光辉的“让步”与司法温情的精准托底下,画上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句号。(黄莺 孟何)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