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全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称号的固镇县人民法院杨庙人民法庭,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立审执一体化,牢牢把住诉前、诉中、诉后“三个关口”,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实质化解,走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抓前端“治未病”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我年纪大了,你们来村里帮我把这个事解决了,这可太方便了,我心里也舒坦了……”在张巷村村居微法庭内,张大爷激动地表达着感激之情。2024年4月,张大爷因土地纠纷欲起诉同村四户村民。承办法官王静实地查看纠纷地块后,借助村居微法庭平台,与该村治保主任紧密协作,最终在田间地头成功化解这起排除妨害纠纷,维护了邻里和谐。在杨庙人民法庭,类似通过与村居联动化解的纠纷案例还有很多。
早在2020年7月,固镇县人民法院“一村一法官”工作站便率先在杨庙人民法庭揭牌成立。依托固镇特色的“一述两评三议事”村情报告会制度,法官“驻村”,强化与村居的沟通协作,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此后,“一村一法官”杨庙人民法庭模式在固镇县域228个村居全面推广。2022年,“一村一法官”工作站升级为村居微法庭,构建起乡镇牵头、村居与法庭共同参与的基层矛盾化解新格局。
2025年春节前夕,该法庭联合妇联、民政、公安等部门开展座谈,共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事宜。据杨庙人民法庭庭长王静介绍:“针对某一阶段多发、高发案件,在镇政府统筹协调下,我们会与司法所、派出所及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共同分析研判风险隐患,商讨解决办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此类纠纷发生。”今年以来,杨庙人民法庭联动“三所一法庭”合力化解纠纷10余件。
抓中端“治已病”
促推纠纷多元化解
该法庭积极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互促,创新探索“乡贤+”模式,选聘三名乡贤作为人民调解员驻庭参与案件调解,夯实自治基础,促进纠纷实质化解。同时,以人民调解员安家华为品牌元素,在杨庙镇人民政府牵头下,共同打造“俺家”调解室,法庭全程对接指导。
2024年1月5日,李某在单某经营的浴池洗澡时,接受单某提供的拔火罐服务,因操作不当,酒精外溢起火,导致李某烧伤。双方因赔偿金额分歧较大,李某诉至法院。考虑到双方相熟且为同镇村民,人民调解员安家华作为本地乡贤,凭借人熟地熟、威望高的优势,接手调解此案。在法官摆事实、乡贤讲道理的共同努力下,单某最终向李某道歉,并在调解现场当场支付赔偿款10万元,纠纷得以一次性解决。
该法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行“法庭+”多元解纷机制,联合多方调解力量,因案施策制定调解方案,构建起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立案后,经当事人同意,案件会分流至综治中心先行调解,法庭全程跟进指导。调解达成协议的,会依当事人申请及时予以司法确认。”杨庙人民法庭庭长王静介绍道。今年以来,杨庙人民法庭调解率达64.59%,远高于全省法院平均值。
抓末端“治余病”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024年,固镇县人民法院党组在四个人民法庭率先推行立审执一体化办案模式,引导干警转变办案思维,将“如我在诉”意识贯穿案件全流程,以高质效司法提升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
在陈某与王某的买卖合同纠纷中,经该法庭调解双方达成一致,但王某因资金周转困难拖延履行。执行人员并未直接立案执行,而是启动执前督促程序,通过释法说理,告知其不履行义务的后果,最终促使王某履行全部案款。陈某感激地说:“感谢法官,帮我把全部的货款要了回来。”
“立审执一体化的推行,旨在让法官在办案各环节都以化解矛盾、服判息诉为目标,避免程序空转,推动纠纷实质化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固镇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凯表示。
该法庭通过加强诉讼风险评估提示,告知当事人诉讼风险,引导当事人做好诉前、诉中保全,以保促调、以保促执;强化裁判文书说理与判后答疑,提升司法公信力;做优释法明理工作,促进情理法融合,提高服判息诉率;强化执前督促,推行“驻庭”模式,打造专业办案团队,对辖区小案一管到底。今年以来,杨庙人民法庭上诉率为2.39%,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为28.33%,均远优于全省法院平均值。
(通讯员 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