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

合肥公安党建引领“善”治入“微”

2025-07-02  来源:安徽法治报

□本报记者 李斐 通讯员 汪佳影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达到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大城,也是全国第16座“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人口的快速增长,让这座古城的基层现代化治理面临新挑战。

作为城市平安的守望者,合肥市公安局牢固树立“创新、主动、规范、协同、精细、务实”的新警务理念,聚焦公安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堵点,紧扣公安改革痛点。通过激活基层党建“红色引擎”,推动每位党员民警化身社会治理先锋,每个党支部筑牢战斗堡垒,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公安实战能力提升的双向赋能、同频共进。

在千万级人口的城市,8000余名公安党员民警如同8000余面鲜红旗帜,在114个五星党支部、92个四星党支部的堡垒引领下,将“红色基因”注入城市治理血脉。

榜样引领 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今年春节期间,在有着“特警挑战赛世界杯”之称的阿联酋特警挑战赛上,合肥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宋艳磊为队长的安徽特警代表队,实现突破,取得第三名好成绩,而他个人也荣立公安部个人一等功。

从基层一线走向国际赛场,宋艳磊走了12年。

2013年,宋艳磊从部队退伍后,加入特警队伍。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角色转变,他每天坚持8个小时训练时间。

12年如一日。射击、空中索降、综合越障、长短枪互换、越野射击……宋艳磊连续多年代表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参与全国、苏浙皖沪协作区、全省特警大比武,并取得突破性成绩。

与此同时,他通过“党建+业务”模式,成立“宋艳磊蓝领创新工作室”,一面继续投入警务实践,一面致力于经验赋能、警力孵化。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制作多套训练教程,为全省公安队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特战尖兵。

“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而是刻在心里的信仰。训练时多流汗,任务中就少流血,训练为的就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宋艳磊说,这份信念是他和战友们身披藏蓝战甲,守护万家安宁的动力源泉。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近年来,合肥公安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公安党建的“战场”和党员民警的“考场”,推进公安业务技能竞赛与岗位练兵深度融合,依托各类专家级公安人才,培育打造更多以民警辅警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加强技术、资源等方面支撑,探索省市共建机制,持续推进创新工作室扩容升级建设,凝聚起全警建功立业的磅礴力量。

如今,各类工作室在合肥公安遍地开花。首个获得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誉的“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培养会研判、懂研判、精抓捕专业人才,提高研判应用水平和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为目标,正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实战实训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刘跃蓝领创新工作室”提出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核心的智慧警务建设方案,全方位推进科信、网络、视频等行业资源的融合应用;“陈小虎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探索“互联网+”视频惠民工程,成功帮助全国各地群众寻回走失亲人500余人……

党建赋能 凝聚战斗堡垒合力

在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百姓诉求不一,出现矛盾如何解决?长期的不懈探索中,合肥公安给出了答案: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关键在党员。

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包公派出所芜湖东路社区警务室创新推行“党建+警社联动”共治模式,实现辖区重复报警量下降50%、可防性案件下降70%,连续保持刑事案件零发案、矛盾纠纷全化解的佳绩。

这一成效在星辰花园小区体现得尤为显著。该小区曾因环境脏乱、设施老旧等问题饱受诟病,如今通过“党建+自治”模式焕发新生:社区党委联合派出所警务室建立党群服务站,发动老党员、红色小管家等力量,将闲置空间改造为议事厅和活动室,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每周由社区干部、民警轮流驻点,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指导开展安全防范。

如今小区不仅环境整洁,更形成了“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的温馨氛围,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目标。

这只是合肥公安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合肥公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发挥“党建吹哨、多方报到”协同联动作用,加快推动基层警务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强化协同联动理念,注重网上警民议事厅作用,统筹发动网格员、下沉党员、社区志愿者、义警等各方力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了具有合肥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逍遥津派出所是老典型,曾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在“逍遥十八巷”商圈治理上,他们通过“政治理论联学、党建经验联享、主题活动联办、中心工作联动、作风纪律联抓”的警企“五联工作法”,碰撞出基层治理新灵感,打造“商户联防”品牌,成为护航街区平安的有力屏障。

针对群众广泛关切的“停车难、行车堵”问题,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蜀山大队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治理格局,联合社区城管、园林等单位,创新推出合理缩减绿化带、扩大电动自行车停放区、深挖闲置车位资源等“微改造”举措,持续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让市民在细微处感受城市温度。

党建品牌 激发支部成长活力

日前,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获评全市公安机关2025年度优化营商环境作风效能大竞赛优胜单位。

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治堵是必答题。为解决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近年来,指挥中心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平均每天1.8亿条互联网路况信息与1800万条行业数据交织成网,构建起城市交通感知体系,为市民出行创造高质量交通环境。

“我们以品牌建设为驱动,以实战工作为检验,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作风效能大竞赛’‘星级党支部评选’等品牌活动,巩固拓展‘一支部一品牌、一单位一特色’创建,不断增强全警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合肥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合肥市公安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义祥介绍,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让企业和群众“好办事、办成事”,就是最大的党建工作成效。

办事“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如何让群众更满意、更安全,考验着公安机关的智慧。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同样跃动着“党建脉搏”。今年4月起,为了满足市民新需求,合肥公安按照“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便民利企最大化”的原则,聚焦户政、交管、出入境等高频业务,推出“随机叫号、一个窗口、一台电脑、一警多能、一窗通办”的服务新模式。

目前,合肥公安机关已培养431名“全科民警辅警”,建成120个“一窗通办”窗口,实现户政、出入境、交管等近200类事项无差别受理,真正实现“跑一次窗、办百件事”。据统计,自统一实施“一窗通办”模式以来,公安综合业务办理量超19万件,单件业务办理耗时压缩30%,窗口利用效率提高近40%。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