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的慢行交通为何“首违不罚”?

2025-07-03  来源:望天门微信公号

炙热盛夏,马鞍山开展的城区慢行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如火如荼。街头巷尾、重要路口,交警拉着闯红灯的步行者看宣教视频;给戴头盔却未系带的骑行者扣上安全扣;实时记录上快车道骑行的显性违法事实,并发出警告。

“首违劝导-再违警告-屡犯处罚”,作为一项交通治理新实践、柔性执法新样本,马鞍山开启了递进纠违新模式,让市民在循序渐进中,记住自身显性交通违法事实,主动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拒绝再次违法。

对于慢行交通行为人,马鞍山是如何具体做到梯度化、人性化执法的?

柔性执法有温度

绿道增加,转角即遇口袋公园,随着马鞍山城区慢行交通基础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慢行,如步行、骑非机动车等(以下简称慢行交通)。

出行方式有变,对于城市交通管理的交警部门来说,也提出了新的命题。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行人、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日常各类显性交通违法行为的查纠和宣教工作效能,增强路面交警服务群众、纠正违法、疏导交通能力水平,4月中旬以来,马鞍山交警开展城区慢行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创新推出“执法+宣教”路面管控模式。

▲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观看警示片 图源交警雨山大队

“万师傅,骑行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安全头盔。系统显示您是首次被查纠,我们将对您进行劝导教育,请到这边观看警示视频。”6月24日,雨山路与湖东路交叉口,在交警雨山大队教导员刘良平引导下,万师傅来到交警岗亭旁的“交通安全警示窗”前,认真观看了两分钟的《戴与不戴》警示片。

“处罚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安全观念的转变。”据刘良平介绍,交警部门在城区主要路口、校园周边精心设置多处“交通安全警示窗”,并分类制作警示教育短视频。

精准化、宣教式的执法方式,相比以往单一的罚款处罚,不仅教育效果更加显著,也有效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矛盾纠纷,进一步增进了警民和谐。

递进执法有力量

根据慢行交通治理方案,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乱穿行、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实施“一次劝导、二次警告、三次处罚”的梯度化、人性化执法。

“在行人、非机动车方面,我们根据违法行为人的历史违法记录为参考,分层次进行教育纠正、警告、罚款,目前效果良好。”交警花山大队大队长黄松柏介绍。

交警花山大队秉持“不放弃、不冒进”原则,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对“老头乐”走机动车道、逆行、闯红灯、搭载多人显性突出违法的严厉打击,并加强案例宣传;执法过程中,民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炼简洁有效告知词,加强宣传效果;在中心城区,把停在黄色网格线、人行横道、逆行占道等非机动车违停行为作为首要整治对象,主要干道停车秩序良好、背街小巷停车不堵不乱。

▲交警宣教中 图源交警花山大队

据统计,慢行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开展2个月以来,交警部门已劝导教育市民1.2万人次。数据分析显示,接受过该模式教育的群体,其二次违法率大幅降低。

普法引导多角度

“老爷子,头盔不戴,安全不在;交警不想罚你款,只希望你和孩子都安全!”6月24日,方师傅骑车带着孙子来丹阳集镇赶集,交警博望大队大队长黄雅林拦下未戴头盔的骑行者,现场宣教。

把每一个执法现场,都当成一堂法治警示课,因地制宜开设“田间课堂”。

据黄雅林介绍,围绕博望区S445、S442省道沿线有农田遍布,以及夏季农忙重要节点,组织警力走进田间地头,面向务农群众宣传交通安全。

慢行交通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交警博望大队立足辖区特点,持续加强“警管”措施——

围绕溧当路、丹马路、澄釜路等城市干道设置集中查纠宣教点,按照教育纠正、警告、罚款的顺序递进整治慢行违法,提升违法纠正的精准度;

在不符合安装信号灯条件的村道省道搭接路口,率先设置“智能哨兵系统”6套,实时预警主路来车,并对支路骑乘电动自行车未戴头盔、三轮四轮电动车“多人同乘”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语音劝导;

在主要路口路段设置“智能电子劝导员”46处,实现单点语音和全域语音定制劝导,并能实时远程喊话劝导,通过“声光电”警示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部分村民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宣传的弊端。

6月,博望区非机动车违法教育警告纠正率达到61.5%,切实提高群众对普法教育、警示提示的接受度。

▲交警奔走在“田间课堂” 图源交警博望大队

从“警示窗”前的驻足到田间地头的普法,从“智能哨兵”的科技预警到三次机会的温情规劝,马鞍山用刚柔相济的治理智慧,诠释了新时代交通管理的意义。

当1.2万次劝导转化为文明出行的自觉行动,当61.5%的违法者主动纠正行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更是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红灯前多等一秒,在骑行时戴好头盔……这座城市终将收获“润物无声”的文明硕果——因为最好的交通治理,始于心,践于行。

责任编辑:孙天艺